非电类本科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电工与电子技术》是我校非电类本科专业跨学科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为了发挥非电类本科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本文针对目前非电类本科专业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及对策,并就其中的一些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非电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1 绪论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我校面向非电类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学科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我校开设该课程的本科专业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车辆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二十余个本科专业,每年授课学生达2600多人次,是全校教学覆盖面较广的课程之一。我校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安排少、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为确保非电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真正实现该课程对各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的充分支撑,该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2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在讲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过程中,授课教师会感受到有部分非电类本科专業学生不明白该课程开设目的,以及该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或该课程内容对将来工作中电子电路方面的支撑作用,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等特点。同时,该课程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该课程的前面章节是从高中物理的电学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感觉该课程简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随着课程内容的进行,要掌握的知识点逐渐增多且变难,同时也会出现多个知识点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比如正弦交流电路章节内容中的相量表示以及各正弦量间的计算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高数知识。还有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手机普及,随着上课知识点内容逐渐变难,上课时部分学生用手机看新闻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最终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该课程的学习。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我们应该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改进该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真正实现该课程对各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的充分支撑。
3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对策
针对我校非电类本科专业学生目前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
3.1 扩展该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加强课堂效果
在以往安排各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授课教师时,教研室一般都是随机安排,不考虑教师的学习(或工作)经历,以及是否对所授课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能会造成教师授课案例不能和所授专业有机结合,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研室为了扩展该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增强课堂效果,确保该课程对各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充分支撑,一是在安排该课程教学任务时避免随机安排,而是把所有讲授该课程的教师组织一起讨论,尽量依据每个授课教师的学习经历(或专业特长)安排所授专业。二是组织授课教师到所授课专业了解该专业培养计划,并与该专业的教师座谈交流,使该课程授课教师充分认识并理解《电工与电子技术》在所授课专业的地位。三是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通过网络检索所授课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场景,以便在授课过程中把电工电子技术融入到将来的工作场景中讲解。最后,鼓励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开展座谈交流授课经验,同时授课教师间多相互听课学习。
3.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设施和黑板,灵活结合板书和课件PPT,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避免单一教学形式引起的学生听课“疲劳”和走神等情况的发生。为了防止学生课堂打瞌睡或玩手机,授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教室后面通过翻页笔控制PPT讲课,并结合肢体语言提醒可能走神的学生,同时尽量采用提问式或讨论式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另外授课老师可以将讲授内容与学生平时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运用电工电子知识解答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3.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培养计划中安排了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个环节,但是学院在分配教学任务时,理论课和实验课是由不同的教师讲授,这就可能出现理论课和实验课不能有机结合,甚至出现脱节现象。比如,理论课老师还没有讲到,实验课老师就已经开始安排相关实验,甚至出现实验课安排的实验内容不是理论课的重点讲解知识点。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以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由同一个老师讲授,也可以让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多沟通交流,甚至把对方的授课内容融入到自己教学中,即理论课老师在授课中融入重点实验操作的内容和过程讲解,实验课老师在教学中融入相关理论定律等知识点,这些融合教学方法有助于该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 结论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非电类本科专业教学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对于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授课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不断探索并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保证该课程对各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充分支撑。
参考文献:
[1]郭瑞鹏.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37-38.
[2]江虹.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3(11):169.
[3]唐超礼,黄友锐,姚善化.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思考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8,(15):176-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3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