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差异教学”在艺术特长班中的运用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校艺术特长班人数少,规模小,文化课成绩偏弱,在实施高中历史“差异教学”的时候要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艺术特长班的学情,凸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有差异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一定要多元化,多维度进行评价,进而激发艺术特长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差异教学 历史教学 艺术特长班 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 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178-02
  我校福建师大二附中地处马尾,属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习风气略差,2012年新晋为福州一级达标校,学生生源有所改善,相对于福州一中,三中,师大附中等老八所学校依旧弱势,我校一直在初中生中选拔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统一编为艺术特长班,拟学文科。本人长期执教历史教学。2017年9月,新高一我校招生艺术特长生32人,女生27人,男生5人,录取分数最低417.5。艺术特长班人数少,比其他班级少近20人,小规模的班级是成功实施历史课程“差异教学”的有利因素,但是录取分数低,比正常招生(451分)低30多分,学生的学习能力略差,是历史课堂“差异教学”的不利因素。我校艺术特长生高三将会面临高考,高一更要打好基础,提高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標准(最新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如何做到个性的发展?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前提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出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和潜力,要有针对性的实施高中历史“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艺术特长生既有一般高中生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
  1.艺术特长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及原因
  (1)对历史有兴趣,学习基础和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高中入学成绩低,艺术特长生相对来说学习能力偏弱,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导致历史基础知识不牢,课堂上经常发生史实性的错误,中考和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不同,初高中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不同。班级32名同学来自福州不同的初中,以往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学习历史的基础以及习惯和兴趣不同,对自己的学科期望值不同,必然导致学习历史这门课的效果不同。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兴趣,却仅限于听故事的初级阶段,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2)愿意参与历史课堂,但更加在乎面子和自尊
  这届艺术特长生,出生于2001年9月到2002年6月,典型的00后学生,和以往的学生相比,更加活跃,课堂上愿意发言,愿意展现自己。根据心理学的特点,高一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与急剧的转变当中,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中,而班级女生多,女生擅长于记忆和背诵,表达能力更强,更喜欢表达。但女生理性思维略弱,逻辑性略差。升入高中,新的老师、同学和新
  的学习环境都能刺激他们求知的渴望。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是“差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高一学生更喜欢具体和形象的东西,基于此,设计出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历史课堂。《新课标》也提到:“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要将学生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即在一个班集体内同一节课中通过同一个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愿意参与教学效果评价,但眼高手低
  在艺术特长班中,专业课作业负担较重,课下历史练习的时间有限,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差异教学”的最后一步。《新课标》提到对教学效果进行多元评价体系,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多元化科学教学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评价的全程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对于艺术特长班的学生来说,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进一步突破历史课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作业要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还要考虑练习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2.运用“差异教学”法提高艺术特长班教学效果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一个人智力是多样性的。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是不均衡,不一致的。根据艺术特长生的具体情况,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面对这种差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提到在高中历史课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二是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教学目标描述要明确、具体、完整、可操作性强,便于落实和检测。”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在《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课,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根据艺术特长班的具体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法如下:
  在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中,要让学生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学案的发放,学生的预习来完成,这是面对全班学生的第一维度水平的要求,希望全部能够掌握。历史课“差异教学”既有个别要求也有共同的要求。共同的要求体现历史课的规律方法和科学性,个别要求体现学生不同的差异性。
  在完成第一维度的水平的目标后,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是本节课第二维度水平的要求,基于第一个目标已经完成,再对学生提出没有上限的能力上的要求,这就是历史课堂“差异教学”的体现。可以通过课上教学,同学合作,师生互动以及课下的练习题共同来完成。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得出结论和报告,对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并且能够语言表述,课堂进行汇报。在学案的发放过程中,学生积極动手收集材料,教材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可以通过其它材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差异教学”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可以通过分组,分类的方式来具体细化。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中,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当中,“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给学生的,这节课把中国历史融合到世界史中,是可以更好实施这个目标。我预设在课下练习环节中继续加强这个目标。
  (2)差异化的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在于历史课堂,优化历史课堂,高效历史课堂,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课标》中提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教材,除了研读教材外,还要挖掘和拓展教材,从学情出发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即用教材教;第二是拓展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恰当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要认真研读教材,还要认真调查学生的现实基础及学习需要,关注学情差异,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在《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课,我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班级分为四个小组,每一个组代表一支新兴力量,一组代表欧盟,一组代表日本,一组代表中国,最后一组代表发展中国家,学生课前合作探究,集中每一个学生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负责的任务,比如,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以及文字史料的收集,整理,报告的撰写,最后汇报发言等。任务具体而明确,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特长,进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提到“综合运用课堂提问、纸笔测试、实践活动、自我反思、同伴互评、教师评语、家长评价等方式,多方面呈现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在每一组做汇报之后,再以问题的形式实现教学的差异化。即教师根据小组汇报内容做总结,提出质疑问题,学生回答,形成师生互动,其他学生补充,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再次通过教材,史料的阅读得出结论,形成学生和教材史料的互动,然后落实到纸上,通过实践达到“纸笔测试”。学生进一步自我点评自己的结论,同学之间再进行点评,老师做最后点评,可以选择典型的结论点评,可以分组点评,达到教学目标。
  (3)差异化的教学效果评价
  “作业的布置上,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变任务性作业为自选式作业。”在《新兴力量的崛起》这课,作业布置为:如何看待大国关系?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给每一个学生留出空间,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现代的大国关系应是合作共赢,平等相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我们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所以“中国威胁论”是无稽之谈。通过作业的设计,从不同方面检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这节课“差异教学”课进行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蒋立兰.《优化历史作业设计,重视学生个性发展》[M].文教资料,2016(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