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共和地区油用牡丹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2018年在青海省共和地区栽种油用牡丹,并对油用牡丹生长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通过5℃的积温大于189.2 ℃·d时栽种油用牡丹,栽种后32 d油用牡丹开始发芽,发芽始期5 d后进入盛期。发芽盛期5 d后开始展叶,展叶始期至盛期间隔日数为6 d。叶变色始期出现在10月16日,10月下旬油用牡丹叶变色盛期。气温高、降水少、日照时数多对油用牡丹的生长有利。
  关键词 油用牡丹;生长;气象条件;共和地区
  中图分类号:S5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2-049-04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21
  Abstract The growth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planted in Gonghe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in 2018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was planted when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5℃ was more than 189.2 ℃·d. The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began to germinate 32 days after planting, and reached its peak after 5 days of germination. Leaf development began 5 days after the peak of germination, and the interval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peak was 6 days. The beginning of leaf discoloration occurred on October 16 and the peak of leaf discoloration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in late October. High temperature, less precipitation and more sunshine hours were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oil peony.
  Key words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Growth;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Gonghe Area
  油用牡丹属毛茛科,芍药属,是多年生小灌木, 原产于我国,是一种一年种百年收, 成本低的新兴木本油料作物,具有适应性强、出油率高、油质好等诸多优点, 其根系发达, 适应性广, 耐寒、耐干旱、耐贫瘠, 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 是一个很好的绿化树种[1-4]。油用牡丹既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也是重要的木本植物油资源,且多年生长,收益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前景和开发利用价值[5-8]。2017年,在共和县龙羊峡镇龙羊新村开始引进栽种油用牡丹,以提高龙羊新村农民收入。为此,开展油用牡丹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对振兴乡村战略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共和地区海拔高、气候冷凉干燥,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有着适宜油用牡丹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利用在共和县龙羊峡镇龙羊新村和共和县气象局院内栽种的油用牡丹,观测2018年油用牡丹的生长物候期、新枝长、花径、茎粗、冠幅等指标,利用油用牡丹各生育期间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分析油用牡丹生长的影响,并对油用牡丹关键生长期土壤相对湿度及生育期间农业气象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探索油用牡丹生育期间气象条件,为特色气象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观测
  1.1 研究区概况
   共和县隶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角,北靠青海湖,南临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柴达木毗连,东西长221.5 km,南北宽155.4 km,总面积1.73×104 km2,其中陆地面积1.46×104 km2,占总面积的84.86%。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 200 m,拥有农、牧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风、光资源等七大优势资源。
  1.2 资料观测
   油用牡丹的发育期及同期气象资料人工观测所得,时间为2018年5—11月,油用牡丹生育期包括萌动、发芽、展叶、现蕾、开花、成熟、叶变色和落叶期等普遍期,同时观测油用牡丹从栽种至落叶各生育期间的光、温、水等气象条件。油用牡丹发芽后,每10 d测量油用牡丹的生长高度、冠幅、茎粗等数据。选取4块地段(避免边际效应),每块地段选取10株油用牡丹,进行定株观测。
  1.3 栽植地段及田间管理
   在共和县龙羊峡镇龙羊新村和共和县气象局院内栽种油用牡丹。栽植前,先将选好的地深翻30~40 cm,施用发酵后的羊板粪15 000~22 500 kg/hm2。
   油用牡丹露地栽植时间为5月中旬。一般选择2~3 年生实生苗,用800倍福美双浸泡5~10 min,稍晾干后栽植。栽植密度为1 650~4 950株/hm2。栽植時,用铁锨插入地面 ,锨开缝隙放入油用牡丹小苗,拔出铁锨,苗向上轻提,使根颈部稍低于地平面10~20 cm,然后踩实使根土密接。
   油用牡丹生长期内,为灭除杂草、增温保墒,应勤中耕,深度3~5 cm。油用牡丹为肉质根,不耐水湿,不宜经常浇水,但特别干旱时仍需适时浇水,特别是开花前后或越冬封土前,要保证土壤墒情适中。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用牡丹生长发育期
   共和地区油用牡丹栽种日期为5月8日,6月10日开始发芽,至6月15日达到发芽盛期;6月20日油用牡丹开始展叶,至6月26日达到展叶盛期;叶变色始期为10月16日,10月23日达到叶变色盛期。由于第1年栽种,故油用牡丹未出现现蕾、开花、果熟等生育期。
  2.2 不同生育时段各气象条件
  2.2.1 油用牡丹栽种期的气象条件2018年气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为3月13日,气温稳定通过0℃至油用牡丹栽种前的平均气温为6.7℃,平均最高气温为14.5℃,平均最低为-0.1℃,降水量累计42.5 mm,日照时数累计468.3 h,相对湿度39%,平均風速为1.6 m/s,≥0℃积温为380.2℃·d。气温稳定通过5℃的日期为4月18日,≥5℃积温为189.2℃·d。
  2.2.2 发芽期 从表1可以看出,共和地区油用牡丹从6月10日开始进入发芽始期,栽种至发芽始期间隔日数为32 d。栽种至发芽始期间的平均气温为12.1℃,降水量为85.8 mm,日照时数为271.8 h,相对湿度53%,平均最高气温达18.9℃,平均最低气温为5.8℃,≥0℃积温为397.7℃·d,≥10℃积温为351.3℃·d。6月15日油用牡丹进入发芽盛期,从栽种至发芽盛期间隔日数为38 d。平均气温为12.4℃,较始期偏高0.3℃;降水量为86.8 mm,较始期增多1.0 mm;日照时数为303.5 h,较始期增加31.7 h;相对湿度为53%,与始期持平;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较始期偏高0.2~0.4℃;≥0℃积温为470.6℃·d,较始期增多了72.9℃·d;≥10℃积温为424.2℃·d,较始期增多了72.9℃·d。油用牡丹发芽始期至盛期间隔日数为5 d,期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最高气温达20.0℃,平均最低气温为9.4℃,降水量仅为1.0 mm,日照时数31.7 h,相对湿度52%,期间积温72.9℃·d,由于温度高,降水少,日照时数多,导致油用牡丹发芽期加快。可见发芽期间的温度高,降水少,日照时数多有利于油用牡丹的生长。
  2.2.3 展叶期 从表2可以看出,共和地区油用牡丹从6月20日开始进入展叶始期,发芽盛期至展叶始期间隔日数为5 d。发芽盛期至展叶始期间的平均气温上升为13.9℃,期间降水量较少为10.5 mm,日照时数为24.5 h,相对湿度64%,平均最高气温达19.0℃,平均最低气温为10.0℃,≥10℃积温为69.7℃·d。6月26日油用牡丹进入展叶盛期,从发芽盛期至展叶盛期间隔日数为11 d。期间平均气温升高达16.0℃,较展叶始期偏高2.1℃;降水量为17.0 mm,较始期增多6.5 mm;日照时数为55.2 h,较始期增加30.7 h;相对湿度为61%,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较始期分别偏高2.3℃、1.5℃;≥10℃积温为175.7℃·d,较始期增多了106.0℃·d。油用牡丹展叶始期至盛期间隔日数为6 d,展叶始期至盛期间,平均气温高达17.7℃,平均最高气温为23.3℃,平均最低气温为12.7℃,降水量仅有6.5 mm,湿度适宜,日照时数为30.7 h,积温多,对油用牡丹展叶极为有利。
  2.2.4 叶变色期 据观测,油用牡丹叶变色始期出现在10月16日。从表3可以看出,10月中旬平均气温已降至4.0℃,降水量24.5 mm,平均最高气温为11.6℃,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到了油用牡丹叶变色盛期,平均气温已降至1.6℃,平均最低气温更是降到-4.4℃。
  2.3 油用牡丹生长期各旬高度、茎粗、冠幅的测量
  2.3.1 6月份油用牡丹生长高度  从表4可见,油用牡丹平均高度从6月10日的9.0 cm生长到6月30日的9.9 cm,20 d间增长了9.0 cm。其中6月上、中旬期间生长0.4 cm,6月中、下旬期间生长了0.5 cm。根据气象观测数据,6月上、中、下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0.9、14.3、18.8℃,而降水量分别为36.4、11.5、6.8 mm,日照时数分别为70.0、56.2、62.8 h,10 cm地温分别为15.6、17.7、21.7℃。可见,6月上中下旬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但降水量上旬较常年偏多108%,中、下旬分别偏少34.3%、69.0%。日照时数各旬均偏少。由于6月上旬降水量偏多、日照时数偏少,油用牡丹生长缓慢。6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地温升高,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少很多,油用牡丹较6月上旬生长较快。油用牡丹最小平均值从6月上旬4.5 cm,到中旬4.8 cm,到下旬变为5.3 cm。而最高值从6月上旬的15.5 cm,到中旬的16.2 cm,到下旬变为17.1 cm。
  2.3.2 7—9月份油用牡丹生长高度、冠幅及茎粗变化 从表5可以看出,油用牡丹高度7月10日为10.3 cm,到8月20日增长为最大高度14.4 cm,41 d间增加了4.1 cm。最小高度从7月10日的5.8 cm,到8月20日增长到7.9 cm。油用牡丹的冠幅从7月10日的5.8 cm,增长到8月20日为7.5 cm,共增长了1.7 cm。冠幅的最小值变化与平均值变化一致,7月10日最小,8月20日最大,其后呈停止状态。油用牡丹的茎粗从7月10日至9月30日基本变化不大,稳定在0.8 cm左右。
   从表6可以看出,除7月上旬、9月中旬平均气温较历年值分别偏低0.2、0.8℃外,其他各旬平均气温均偏高,偏高幅度在0.1~2.3℃之间,其中以7月下旬偏高幅度最大。降水量变化中,7月上旬、8月上下旬、9月中旬均较历年值偏多,分别偏多2.4倍、1.5倍、83.7%、98.6%、1.8倍。7月中、下旬,9月上下旬降水量较历年值偏少,分别偏少1.59%、35.1%、9.2%、48.9%。从气象数据分析来看,7月上旬由于气温偏低、降水量显著偏多,日照时数少,造成油用牡丹高度、冠幅及茎粗增长缓慢。7月中、下旬由于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多,此段时间油用牡丹的高度、冠幅均为生长高值。   3 结论
   (1)当气温稳定通过5℃,稳定通过5℃的积温为大于189.2℃·d时栽种油用牡丹。栽种后32 d油用牡丹开始发芽,发芽始期5 d后油用牡丹进入发芽盛期。发芽期间的温度高,降水少,日照时数多有利于油用牡丹的生长。
   (2)发芽盛期5 d后油用牡丹开始展叶,油用牡丹展叶始期至盛期间隔日数为6 d,展叶始期至盛期间,平均气温高达17.7℃,平均最高气温为23.3℃,平均最低气温为12.7℃,降水量仅有6.5 mm,湿度适宜,日照时数为30.7 h,积温多,对油用牡丹展叶极为有利。
   (3)油用牡丹叶变色始期出现在10月16日,10月下旬油用牡丹叶变色盛期。
   (4)2018年6月上旬降水量偏多、日照时数偏少,油用牡丹生长缓慢。6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地温升高,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少很多,油用牡丹较6月上旬生长较快。7月上旬由于气温偏低、降水量显著偏多,日照时数少,造成油用牡丹高度、冠幅及茎粗增长缓慢。7月中、下旬由于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多,该段时间油用牡丹的高度、冠幅均为生长高值。
  参考文献
  [1] 胡三英,宋保林,崔淑琴.油用牡丹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14(6):116-117.
  [2] 李熙莉,李平平,岳桦.紫斑牡丹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7(5):129-130.
  [3] 高见. 紫斑牡丹的繁殖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0(1):29-30.
  [4] 周兴海,张文有,闫克清,等.临泽县荒漠区油用牡丹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7(8):92-94.
  [5] 陈慧玲,杨彦伶,张新叶,等.油用牡丹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3(5):41-44.
  [6] 胡钟平.湖南油用牡丹生产现状及发展路径[J].作物研究,2015(1):74-76.
  [7] 刘德晶,焦曉旭.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西部林业科学,2015(20):170-173.
  [8] 吴从宪,葛广纪.油用牡丹间作套种技术与效益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12):189-190.
  [9] 李清河,张景波,李慧卿,等.不同种源白刺幼苗生理生长对水分梯度的响应差异[J].林业科学,2008,44(1):52-56.
  [10] 李发鸿,马存世,高万林,等.干旱荒漠区围栏封育对白刺群落生长的影响[J].甘肃林业科技,2012,37(3):23-25.
  [11] 李红,方伟东.沙漠樱桃-白刺大、小孢子发育过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190-194.
  [12] 李双福,张启昌,张起超,等.白刺属植物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1):78-81.
  [13] 李必华,邢尚军.白刺及其开发利用[J].山东林业科技,1994(3):7-12.
  [14] 李清河,江泽平.白刺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4,211.
  责任编辑:刘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0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