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活动,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生活化 小学信息技术 初探
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想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要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教师过于注重技能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体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符,学生学习兴趣低,应用能力差等等。这些因素就阻碍了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发展和构建。总的来说,造成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边学边忘。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本文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对于生活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创建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1、结合生活,导入课堂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就要寻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兴奋点通常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结合生活化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与新朋友见面》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电脑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明确开关机的操作,熟悉电脑的桌面。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网上购物、查资料、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经常自己做或者看父母做的事情。这时,我就根据情境提出了问题:电脑还有什么其他的用途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思考了电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呢?这些问题就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的兴趣。这就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导入。在本节课我借助生活化的场景为学生展示了计算机在生活中的用途,有效引发了学生想要深入了解计算的兴趣和热情,这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实践技能。
2、设置任务,学以致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讲解的内容,为学生设置比较简洁的任务,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使用的熟悉程度,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比如:在《可爱的鼠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使用鼠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了鼠标,并为学生介绍了鼠标的名称。紧接着,我提出了问题:你们平时会使用鼠标吗?鼠标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你是如何打开你的学习软件的呢?这时,学生就会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紧接着,我为学生设置了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单击鼠标,学习指向的操作;双击鼠标尝试查找自己的生日;拖动鼠标,做一个排座位的游戏。在学生亲手实践自己尝试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得到了根本上的发展和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學生熟悉和掌握了鼠标的用法,这就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效率和效果。
3、以生为本,加强引导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针对性较强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加以拓展,有效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比如:我在面对喜欢看电影的学生时,就会指导学生掌握使用影音软件的能力。面对喜欢音乐的学生时,我为学生讲解如何下载歌曲,如何用计算机播放音乐。面对喜欢画画的学生,我会为学生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画图软件的应用方法,让学生可以自由作画。当然,我也会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查询不懂的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和技术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建生活化的活动和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解决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且,教师要结合生活,导入课堂,设置任务,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引导,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娜.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69.
[2]宋惠勇.基于生活化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144-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3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