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的构建和展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材没有规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手段,教学目标完全要靠教师自己依据学理去构建。构建教学目标时,要从学情出发,并考虑文章的体式、特质,以及教材的特色和考试等因素。教学目标的展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结果导向思维去设计教学,即运用“逆向设计法”。
关键词:教学目标学理学情逆向设计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有这样一组对话:“爱丽丝问柴郡猫:‘你能否告诉我该走哪条路?’柴郡猫说:‘那取决于你想去哪里。’”这组对话简明扼要地点明了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在构建教学目标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到底想去、能去哪里?继而,我们到底要通过什么路径带学生到达那里?这两个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不知道学生“想去、能去哪里”,课堂就会漫无目的,陷入凌空蹈虚的险境;如果知道“想带领学生到哪里”,但路径没有构建好,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有序地构建和展开课堂教学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语文教学目标靠教师依据学理构建
作为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以选文的方式呈现的,它仅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而教学目标完全要靠教师自己去构建,教材没有规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手段。
比如,笔者听过两位教师讲授鲁迅的小说《祝福》。一位教师的教学流程是:(1)梳理故事情节,讨论倒叙的好处;(2)品读细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3)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另一位教师的教学流程是:(1)梳理故事情节,讨论整个故事的特点——“我”回乡的故事套一个祥林嫂的悲剧故事;(2)讨论祥林嫂悲剧与叙事结构的关系,得出结论——“平衡—打破平衡—失衡—恢复平衡”的故事模式;(3)讨论推动祥林嫂悲剧故事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这两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显是不同的。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祝福》倒叙的妙处、人物形象特征和主题意蕴。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则是理解《祝福》的叙事结构,悲剧故事的叙事模式以及叙事节奏、动力的问题。
为什么同一篇文章,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会截然不同呢?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特质。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除了一些语文知识是明确而具体的,其他的目标都指向听、说、读、写四种最基本的能力,能力目标是模糊的,实现的路径也是多样的。虽然两位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不同,实现路径也不同,但能力训练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提升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包括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把握故事、理解人物、领悟作者创作艺术和创作意图等。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基本的学理依据了吗?答案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简言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紧围绕语文综合素养这个核心。往大的方面说,就是在课堂上要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目标;往小的方面说,就是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包括文体知识、修辞知识、基本的逻辑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审美水平、思维水平等)、文体的特质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因素去构建。
二、语文教学目标需从学情出发并考虑文章的体式等因素
特级教师褚树荣就确定教学内容提出过“因质定教”“因学定教”“因材定教”“因体定教”“因考定教”的方法。其实,褚树荣老师提出的“五因”定教法,就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构建课堂教学目标。不过,在笔者看来,在这“五因”法中最为根本的还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去构建教学目标,其他的“因质”“因材”“因体”“因考”,都是建立在“因学”基础上的。
构建课堂教学目标,最基本的底线是不能教学生已懂的,只教学生未懂的。这表明我们在构建教学目标时,要从学情角度去重构课堂。比如,在教学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时,通过学情调查,学生对文章中比喻性的句子理解起来有困难,具体如下:
1.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2.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3.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4.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5.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据此学情,可以设定这样的目标:理解刘亮程的诗化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层意蕴。为达成此目标,主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语境理解这些晦涩句子的表达特点,以及这些句子的象征含义,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一文中用冷峻的笔调传达给读者的,是孤独生命散发出的对生的焦灼、对老的徒劳抵抗、对病的无措、对死的恐惧,潜藏着作者对生命的卑微与无助的自觉认同,对宿命的无上虔诚。
这种从学生不懂的地方出发,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最终让学生理解的学习过程,可以称之为“因学定教”。但是,“因学定教”只考虑了学生“想去哪里”,对学生“能去哪里”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因此必须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设定教学目标不能过高,不要超过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超越“最近发展区”太远,学生就不会真正理解教師所教授的内容。笔者曾听一位教师给高一学生讲授《寒风吹彻》,课堂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讨论作者的生死观,由于铺垫不足、问题太难,导致课堂沉闷、枯燥。所以,真正的“因学定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已知、未知,还要打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逻辑关联点,否则教学目标无法有效达成。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构建教学目标时,除了考虑学情,还要考虑文章的体式。不同的文章体式,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就是教诗歌要像诗歌,教小说要像小说,教散文要像散文,绝不能混淆、雷同。举例来说,教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在鉴赏阿长这个人物形象上,而应该定在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以及他的个性表达上,因为它不是小说,人物形象不是它的重点。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说:“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背后如果没有人,或者背后的人不成熟,文辞再优美,都是俗的、失败的。”这就表明,散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通过作者的个性表达来认识文字背后的人。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就表明教散文像散文了。小说、诗歌的教学道理也是一样的。小说教学不能将教学目标只停留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上,重点要把如何讲故事、为何要这样讲故事作为教学目标;诗歌教学不能只带领学生鉴赏作者的情感,还要引领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音律美等,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节奏、结构以及背后的文化内蕴等。 总而言之,教师在构建教学目标时,要时刻牢记,从学情出发是根本,然后再去考虑文章的体式、特质,以及教材的特色和考试等因素,与此同时,目标不要定得太高,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展开可采用“逆向设计法”
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以为只要构建好教学目标,就可在课堂上随意展开。其实,如何科学、有序地展开课堂教学流程,是有大学问的,这关系到一堂课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学习是否在课堂上真正发生。那么,科学的做法是怎样的呢?正像柴郡猫对爱丽丝的回答,可以走的路有很多。关键是,课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结果导向思维去设计教学。
结果导向思维,笔者姑且称之为“课堂教学逆向设计法”,简言之,就是思考如何展开教学目标时,不是顺向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逆向思考,即先确定课堂的最终目标,进而反向推断上一个环节学生应该明白什么,最后得出课堂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要设计好课堂的最终目标,并围绕课堂的终点去布局整堂课。如果说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相当于一个台阶的话,那么,前一个台阶就是后一个台阶的铺垫,后一个台阶的知识与能力的生成,离不开前一个台阶的蓄势。
对此,我在研读思考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时进行了尝试,把教学目标设定为领会《代悲白头翁》利用对立意象表现情感的构思艺术,从而最终理解刘希夷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发出的感叹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但课堂从什么地方出发才最契合学生的认知,我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反其道行之。不断地追问自己:要想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立意象来表现对生命无常、自然永恒、生命短暂的感叹,应该先让学生理解什么?自然是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青春与衰老、昔盛与今衰这三组矛盾;要想学生概括出这三组矛盾,就得先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到体现这三组矛盾的相关意象,即“花相似”與“人不同”、“全盛红颜子”与“半死白头翁”、“古来歌舞地”与“黄昏鸟雀悲”。而要想找到这些对立的意象,必然要熟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对立意象,这又要求学生必须从已知的诗歌中去关注矛盾对立意象。通过这种头脑风暴,笔者终于找到了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就是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出发,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去关注张若虚是如何运用对立意象来表达物是人非、生命短暂这一主题的。这样,课堂教学思路就很清晰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逆向设计法要求在教学设计时要对每个台阶的任务进行能力评估,即使只有一个环节的知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或者不能对知识、概念进行正确的迁移,都将影响课堂最终目标的达成。而评判一个人是否真正理解一个知识或概念,要经历三个阶段:知道—懂得—能做。迁移是最为根本的指标。根据这个思考,笔者在设计《代悲白头翁》时,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一是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运用对立意象传达情感与哲思的艺术手法。二是熟读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并找出诗歌中的对立意象,概括诗歌中存在的矛盾。三是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表达“物是人非”主题的诗歌。课上,学生创作出“花谢花开无穷尽,冬去春来颜色改”“琅琅书声今犹在,不见昔日故人笑”“负青春,当年随风,流水仍清”等诗句,虽显稚嫩,但他们真正了理解这一知识,为今后鉴赏此类主题的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教师是规划师,也是评估师。笔者深以为然。作为规划师,我们就要时刻想着一个问题:我到底要带学生去哪儿?我应该通过什么路径带领他们到达那里?作为评估师,我们也要时刻问自己:通过我们的带领,学生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吗?如何评估学生是否到达了目的地呢?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目标完全要靠自己去设定,更要慎之又慎了。不过,我们牢牢记住一条:只要学生能在你的课堂上有言语智慧的成长,有知识、思维与精神生命的发展,你所构建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合理、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谢有顺.散文的常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