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以生发展为本的学习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还是课堂教学调控的评价方式,都应该杜绝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现象。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引  探  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14-01
  一、“引”——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组织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想方设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动力,诱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
  二、“探”——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
  1.在操作中探究。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具有很强的体验性特点。教学实践也证明:让小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数一数做到数形结合,寻找规律。通过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事物,促进表象思维活动内化为理性的心理认知。
  2.在合作中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营造课堂氛围的主角。小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合作互动的过程使学生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再让学生分组操作讨论:能否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吗?接着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剪、拼、移等活动。然后在小组各抒已见、交流、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玩中学、乐中悟”推導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只要多给学生些时间空间,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然后在共同的交流讨论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在生活中探究。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生活性。教学也应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探究学习。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知识。如“元、角、分”的教学,创设“小小百货商店购物”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通过购买一支标价8元7角6分的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什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约想法。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生括情景中,人人参与,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既能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把轴象的数学形象化,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加深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评”—— 运用激励评价,保持探究兴趣。
  有效的评价是一面镜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学生,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这样的评价语言:“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你真棒,你怎么观察出来的,跟大家说说看。”“对自己有信心吗?”“老师欣赏你的自信。”“你思维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考虑问题很全面。”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成功的快乐。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过去的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