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伴儿童过有“我”的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我”的存在,最终过上美好的生活。具体而言,让学生关注生活,即“我”看到这样做;反思生活,在生活中主动体悟“我”为什么这样做;建构生活,深刻认同“我”应该这样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生活
  鲁洁教授指出:“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它的关注是使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它要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去形成内在于人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诚然,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我”的存在,最终过上美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使得青少年一代逐渐摆脱了各种社会传统规范的束缚,具有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的自主能动意识,诞生了独立的“我”。这有助于个体观照自我的情感与诉求,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整合与健康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过有“我”的生活,让他们从个体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建构生活。
  一、关注生活——“我”看到这样做
  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现象都蕴含着道德和规则的因子,生活是德育的土壤。学生必须先融入生活,关注生活,了解“生活是什么样的”“周围人是怎么做的”,在此基础上,探究“这样生活”和“这样做”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可不可以做得更好。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0 课《我们不乱扔》,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但二年级的学生关注、保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并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现象,拓宽学生关注的范围,把他们的目光引向平常容易忽视的角落。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教室、校园、广场、河边等学生熟悉的公共场所脏乱或干净的真实画面,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情景。这些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生活,把关注的目光从教室、校园逐步引向校外。直观的对比,唤醒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脏乱的环境让人不舒服,干净的环境让人身心愉悦。进而得出结论:不能乱扔垃圾,每个人都有义务呵护身边的美好环境。
  二、反思生活——“我”为什么这样做
  道德与法治课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知识、规范、规则等,而要在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体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深刻领会日常生活中一些行为和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接受与认同。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的事件——排队。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遵守”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接直饮水”“食堂用餐”“批作业”“放学”等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排队场景,让他们选择一个场景,和同桌讨论“这样排队有什么好处”。其间,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排队会怎样?学生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以排队接水为例,排队首先事关公平;其次,不排队接水有可能把滚水翻倒在身上,引起烫伤。再如食堂用餐排队,不但可以快速领到自己的午餐,也不会出现把汤洒身上的现象……通过反思“我”为什么这么做,学生意识到:在校园生活中排好队,可以避免拥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能让校园生活更加有序、公平、安全;不但自己要遵守,所有人都应该遵守。自此,学生对“排好队”产生了共鸣和认同,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为了自身的安全,也真心愿意这样做。
  三、建构生活——“我”应该这样做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引导生活建構,让学生在现实存在的多样生活中选择和实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方式,并在各自的生活中自觉地将其落实到行为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认识到“我”应该这样做。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9课《这些都是大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学校的公物状况,对公物损坏的原因进行深层次思考,并能够身体力行地爱护学校公物。教师在师生交流公物受损情况并反思原因之后,精心设计了一个角色体验活动:先聆听声情并茂的配乐故事《桌子的倾诉》;随后,转换角色思考:如果你是桌子,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巧妙地用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角色互换。在换位思考中,学生真情投入,感受到桌子被小主人划伤脸后的疼痛与伤心。“你想对小主人说些什么呢?”教师追问。“小主人,桌子尽心尽力地为你服务,你怎么可以这样伤害它呢?” “小主人,老师不是说过要爱护公物吗?你不能破坏桌椅!”……角色体验唤起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他们对课桌椅的悲惨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对小主人伤害桌椅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学生在体验中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产生和深化了爱护公物的积极情感,增强了保护公物的意识,进而深刻认同“我”应该这样做。
  参考文献:
  [1] 鲁洁,夏剑,侯彩颖.鲁洁德育论著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 孔祥渊.重视“我”的出现及其德育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6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