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篇:家长问、专家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8年,也有一些问题困扰着爸爸妈妈,他们不清楚问题是属于孩子还是属于他们自己,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请专家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给出具体计划和指导意见。明年,我们一起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糟心提问1
妈妈:琴琴 宝贝:小新(6岁)
小新总是难以融入集体,这让我很困惑。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公园玩,没走多久,就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们在玩游戏,有的在玩儿童健身器材,互相配合着;有的在捏泥巴,还找些叶子做装饰;有的你一言我一语地在玩过家家……小新这里看看,那里看看,都想参与,可是迈不开步子。
站了一会,她开始和我撒娇:“妈妈,我想和他们一起玩泥巴,你帮我去说!”我知道,她不懂得开口结交新朋友,于是我就帮她表达,一起进入了游戏。
的确,有了妈妈的陪伴,她玩得很开心,也能和旁边的小女孩聊起天来,把自己觉得很特别的叶子递给对方。整个过程,她都很愉悦。
这样的情况,总是反复出现,面对陌生的叔叔阿姨,小新也不知道该如何打招呼,她总是躲在我的身后。事后和她沟通,她的表达能力完全没问题,说得井井有条。
专家分析
小新为什么会是这种状态呢?这可能与她更小时候的交往圈子有关系。一般来说,社会交往发展的关键期在3岁以前,在这个阶段,如果她接触的人太少,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那么她主动发起的能力就会相对弱。从社交角度说,主动发起的能力强也就意味着社交能力强。我们来看小新,她只是在开始的时候稍微有点难进入,一旦进去了,她也会主动发起,和其他小朋友聊天、分享。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小新的智力等各方面发育较早,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发育都是不同的。家长可以观察,如果孩子以前是愿意交往的,但是突然不愿意了,这很可能就是自尊等方面的能力已经发展起来了。正如我们成人,如果在路上看到什么有趣的人或事,一般情况下也不会立刻主动加入,因为我们都会有害羞的心理。
计划建议
对第一种原因,在新的一年里,建议家长做这几件事:(1)每周进行交往活动,为孩子创造结识新朋友的机会,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孩子玩耍(家长注意观察他主动发起的能力)。(2)当孩子主动发起时,家长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3)家长不要过度焦虑,应考虑是否自己存在保护过度的问题。若这样,你试着放手些,孩子的交往能力也许能更好地施展。
对第二种原因,家长只要顺其自然就好。毕竟,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才是最重要的。
糟心提问2
妈妈:裴欣 宝贝:熙熙(5岁)
熙熙是个孩子王,是个鬼灵精,特别讨人喜欢。可以这么说,她在幼儿园、小区附近都可以聚拢一群小伙伴,是个身边一直有朋友的孩子。但是,只有做妈妈的我知道,她的活跃已经让她坐不住了,专注力成了她的一个很大问题。
一次,我给她读绘本,那是她在书店自己挑的,本以为可以延长她的专注力,但是并没有。我声情并茂地读了一会,她突然说:“妈妈,今天萱萱借了我一个新的芭比娃娃玩,手和脚可以转哦。”她顺利地打断了我,开始分享她的事。我耐下心来听完,继续讲,讲完的时候,看她眼神呆呆的……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画画的时候,她总是画10分钟就结束了,想引导她深入一些,她便不愿意。或者在画画的时候,朋友在窗口一喊,她拔腿就跑,到了吃饭时间也不见人影。这是不是孩子的专注力出现了问题呢?
专家分析
这样看来,熙熙并不是专注力的问题,会不会是因为不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儿童做事的第一动力。比如,孩子对乐高有兴趣,他甚至可以用一晚的时间去拼搭,乐此不疲。可是碰到不喜欢的事,也许几分钟就跑开了。那么如何判断呢?这时,家长就要想想,有没有什么情况,熙熙是可以玩很久的?比如熙熙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可以持续很久,那就意味着她倾向于喜欢社会性的活动,而不喜欢独立形式的,比如画画,这就不是专注力的问题,而是兴趣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喜欢用成人思维去看待孩子,而不是真正地去寻找孩子的兴趣点。
误区解答
从专业角度来说,并没有专注力问题一说,专業名词是“注意力品质”,这有2个影响因素:一是持续时间,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不同,小班的孩子约7分钟,大班的孩子约15分钟。但是,如果孩子遇到特别感兴趣的事,二三个小时也是会有的;二是广度,通俗地说,就是你能不能一心多用,同时关注几个点。一个成年人,大概可以同时关注5~6个点。但是家长不能这样要求孩子,孩子处于注意力提升的过程中。而家长真的想了解孩子的注意力品质的话,可以做一个专业的测定。
计划建议
●与孩子共同“进入”,即兴趣是在环境中培养起来的。
●良好行为或兴趣的培养,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正面鼓励。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仅是陪伴,而非替代,并不需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较。
糟心提问3
爸爸:卫星 宝贝:文文(4岁)
我平时工作很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所以我答应文文,尽量在周末带他出去玩,基本每2周会有1次。时间长了,也就成了我们的默契。
上周六,我们约定去游乐园玩,他还和我说好,过山车要连续玩2次,我答应了。但是天公不作美,周六下起了大雨,活动只能取消。
这时,文文突然大哭,边哭边大叫:“要去!就要去!”声音简直是叫嚣。我蹲下来与他讲道理,下雨天是不能玩的,一直淋雨会生病,等等。可是没有用,他越哭越大声。我有些生气,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无理取闹。我回到自己的房间,进行冷处理。但哭声一直不停,还能听到几声咳嗽。
文文妈妈赶紧去哄,无果,最后拉着我一起哄,拿出他最心爱的乐高,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才慢慢停下来。
我真的不理解,文文为什么总为了一点小事要闹很久?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 专家分析
一般来说,2~5岁的孩子都会有很强的刻板性。比如,杯子放在这个位置,那么就必须放在这里,不能挪动。这是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而认知能力越弱,刻板性就越强。这是每个孩子必然经历的过程,家长应理解,而不能强行改变。另外,家长不要总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交往,一开始这位爸爸对孩子说淋雨会生病,要知道,孩子对淋雨和生病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建立的,这是成人自己的经验,而孩子是没有的。所以对孩子来说,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计划建议
●现实教育。遇到类似情况,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现场,让孩子自己发现并建立经验。这时候,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怎样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
●转移注意力。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在家画画(在孩子喜欢的前提下),或者带孩子去室内的活动场所玩。记住,不要试图说服孩子,那根本是鸡同鸭讲。
糟心提問4
妈妈:张向辉 宝贝:钰桐(5岁)
真快呵,一年就快要结束了。在2018年,我和孩子一起经历了成长的点点滴滴。有开心的,也有糟心的,最让我头疼的就是钰桐的拖延问题。
每晚到了该洗澡刷牙的时候,我和先生总是催了又催,可是钰桐并不理会,依然沉浸在她的玩具和绘本中,有时还故意向我们做鬼脸。
“钰桐,赶快去洗澡刷牙。明天一早还要上幼儿园呢!”不知道催了多少遍,孩子才慢吞吞地放下手中的玩具,走向那盆快要凉掉的洗澡水。
不仅洗澡刷牙,有时吃饭也会拖延。“钰桐快来吃饭!一会饭菜要凉了。”我再三呼唤,钰桐依旧不肯来到餐桌前,不等凉了基本是不会端起饭菜的,并且还要东看西看:爸爸怎么没回来?奶奶今天去哪里了?
这些问题总是出现在日常的生活里,虽然当时我也生气,但是静下来想想,更多的是无所适从。
专家分析
首先,这个问题需要家长判断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这样?如果在幼儿园也是这样,那么说明孩子是有拖延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生理问题,责任往往出在家长身上。比如孩子开始会走路了,但吃饭的时候却要家长追着跑,追着喂,又或者吃饭总不是一次性吃完,等等。这些就是没有养成好习惯,以至于现在的拖延情况出现。
计划建议
●确立规矩。以我们家为例,吃饭的时候是有固定区域的,也不会让孩子边吃饭边玩玩具。
●设定时间点。这也就是计划表,比如日常的作息,几点起床、洗澡、睡觉,家长要提醒与督促。
●签订合约。孩子总不免有耍赖的时候,家长不要和孩子较真,可以订一份合约,记下彼此的承诺,说到做到。这也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