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初中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教师应立足课堂,不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让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本文從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个体差异,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优化教学手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初中学生  学习体育  兴趣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c)-0115-02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副“良剂”,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促使他们端正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就能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有很多教师不能很好的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这一有利渠道,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此不彼地参与体育教学与训练。
  1  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学生虽说在年龄差异、素质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他们爱好运动的兴趣非常广泛,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做到难易快慢巧妙搭配,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空间,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简单的学习内容,会使学生深感“学而无味”,繁难的学习内容,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单项教材的教学则显得时间偏少,重复内容及单一的组织形式过多,学生则会觉得枯燥乏味,这些因素都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从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选择一些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开展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练习内容和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新颖、变化的体育锻炼中不断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学生兴趣,使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全面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对于新兴事物总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还可将踢毽子、健美操、街舞、搏击操等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这些运动项目满足了学生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学习效果显而易见!此举既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格局,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构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新模式,又培养了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化。
  2  关注个体差异,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由于体育教师面对的授课班级人数较多,加上学生在体育基础、体质状况、经验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每个体育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因为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会平等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也才能形成。
  例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教学重点“正确的垫球部位和击球点”、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练习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如:针对技术动作掌握较准确、娴熟的学生,让她们进行低网的传接球练习;对初步掌握垫球部位和击球点技术动作的学生,让学生进行两人一组相距3m的传接球练习;针对未能掌握垫球部位和击球点技术动作的学生,则进行两人一组击固定球或一抛一垫的练习,这样不仅有针对性帮助“学困生”学会了基本的垫球技术,而且提高了水平高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教师可对水平高的学生提出要求:熟练掌握投篮的蹬(地)、抬(肘)、伸(臂)、压(腕)、拨(球)及正确出手角度等技术动作;中等水平的学生初步学会蹬(地)、抬(肘)、伸(臂)及投篮时有一定的弧度等技术;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则要求投篮时力争使球触及篮圈即可,然后再针对学生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教师则鼓励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向更高的目标递进,这种分层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练习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促进了学生在认知、兴趣、特长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3  重视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而淡化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热情的调动,不仅不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则强化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依托课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和谐有效的发展,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短距离跑”迎面接力比赛,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活动中,充分发扬了不怕苦累、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不仅提高了学生快速奔跑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练习欲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从接受学习转为探究学习。这种方式,有效发展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这对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确保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将民族、民间传统项目等引入课堂,这种活动既可为传统项目、快乐体育项目,还可为时尚运动、心理拓展练习等,并采用“竞赛制”的形式組织学生进行练习,如:个人跳绳比赛、集体跳绳比赛、花样跳绳比赛、呼啦圈、拍胸舞等活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倍增,确保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起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4  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的教学过于突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了大多数教师采用了“师讲为主,学练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的体现。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构建适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吸引学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不断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学生技能、体能、素质得以快速发展。例如:进行短跑项目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苏炳添入手,介绍苏炳添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为了祖国的荣誉,而刻苦训练的成长经历,最终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田径史上一名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然后利用学生崇拜英雄的心理,引导学生以苏炳添等优秀运动员为榜样,树立“爱国、拼搏、进取”等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又如:在耐久跑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学生“谈跑色变”的心理,教育学生明确耐久跑对促进人体心肺功能的重要性,同时改变以往采用的“计时跑”“定距离跑”及绕操场跑等单一的练习方法,改为在音乐的伴奏下,采用诸如“绕杆跑、追逐跑、跳绳跑、持旗跑”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克服了枯燥、乏味等心理感受,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而且激发了学生练习耐久跑的积极性,提高了锻炼的实效性。
  5  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进行“鱼跃滚翻”授课时,教师先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并详细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在观看技术图片的同时,围绕“怎样滚动圆滑?”“怎样才能团身紧?”等问题进行模仿练习,在练习中寻求答案,对学生在练习中采用的诸如:“双手紧握踝关节、下颚夹纸片、借助跳箱盖滚翻练习”等辅助手段,教师应及时给以指导、鼓励、表扬,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不同情景下的滚翻方法及自我保护方法,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从山坡上滚落时,如何滚翻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行走或跑步时不小心摔倒,怎样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等,以此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并大胆进行尝试练习,有效地扭转了“要我学”变“我要学”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等能力。
  又如,进行“课课练”时,教师不给学生统一的练习内容,而是提出“提高奔跑能力和灵活性”学习目标,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相互分析、探讨、确定活动内容,并自行组合形成一个“小团体”进行合作学习,不一会儿“五花八门”的练习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有的“小团体”采用了“追跑游戏”的方式;有的采用了“换球接力”的方法;有的则采用“跑垒接力赛”形式;还有的选择了“抱球运球赛跑、过障碍跑、穿插追击”等形式各异的练习内容……这些学生“小团体”自行开展、自行组织的活动,是学生喜爱的项目,学生“玩”起来,“练”起来,兴趣度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组织形式的开展,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体育学习中得到乐趣,体验到体育锻炼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更加坚定参加体育锻炼的意志与信心。
  6  结语
  总之,体育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宁.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2018(6):15-16.
  [2] 杨洪武.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11):69-70.
  [3] 宁国华.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观周刊,2017(5):2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