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东岸步道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利用山水形態和场地现状,在漓江东岸以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串联散落的公共空间,采用健康低碳的方式,在满足通行、游憩、休闲的同时,也实现了市民对自然和城市文化的深层理解。
关键词:生态; 步道;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9)01-0072-04
1项目背景
为完善桂林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及旅游品质,增加城市弹性空间以方便市民休闲,桂林市在漓江(流经桂林市区段)沿岸以慢行步道的主要形式结合休闲公园建设实施了工程项目。本项目在漓江东岸,建设范围北起虞山桥,南至漓江桥,项目所在全长约4.2 km,主要建设内容有:绿化、园建工程等。
2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2.1指导思想
在不影响防洪的前提下,利用现状山水形态和场地特点,设计修复城市与水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关系。依托城市水体、交通线、城市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主题等,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游憩,满足城市居民生态、田园、自然的生活环境品质诉求。
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作为绿道系统的主要内容,串联散落的公共空间,为使用者提供最佳的景观游赏互动体验,以健康低碳的方式,在满足通行游憩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然和城市文化的深层理解。
2.2设计原则
(1)安全性与生态性:在保证防洪的水利要求前提下,注重交通功能,利用生态景观处理方式营造安全、人性、舒适的交通景观廊道,并充分利用原有风光借景、框景、引景。
(2)因地制宜:尊重基址条件,尊重场地现状条件,不大挖大填,注重可操作性,设计因循就势,合理设置景观节点,展现地方文化。
(3)特色性:充分利用现有绿地,在重要节点设置主题性景观、园林小品及休闲设施,以点景的方式在生态的环境之中彰显人文魅力与特色。
(4)经济性:准确把握现状,合理设计。以乡土植物为主体,适地适树。在养护管理方式上以粗放式管理为主,精细管理为辅,力求以较低成本获得景观和生态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3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漓江东岸慢行步道作为桂林的重点滨江市政生态景观项目,全面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3设计思路
3.1平面布置
依据生态线路规划要求,保留现状驳岸形式。依据功能及景观要求,设置观景台、休憩点、停车位等场地,满足游人使用。
游线分析:打造一条特色生态休闲游线,包含生态花坡、湿地滩涂、驳岸石景、訾洲水巷等在内的自然风光游赏线路,同时结合桂林历史人文,形成漓江生态文化环,打造漓江的生态旅游形象及品牌。
3.2竖向布置
基于现场的地形特点进行竖向设计,局部构建微谷、缓丘地貌,形成舒缓的视觉面。依据土方平衡的原则进行场地的地形整理。结合场地的功能与活动需求创造多变的场地类型——广场、堤岸、亲水活动空间、观景台等,从而构建多元的景观空间。
湖北林业科技第48卷第1期魏彤云,等:桂林漓江东岸步道设计场区内高程设计以原有标高为基准,顺应地形,优化坡势坡度,使场地排水顺畅。
4道路及步道设计
4.1路面材料
采用各类木纹页岩板、PC透水砖、仿古青砖、瓦片、透水混凝土等多种形式,丰富地面景观,为游人提供不同的行走体验。
4.2具体设计
(1)人行步道:宽度为2~3 m,是主要游步道,采用自然式流线形布置。其中2.5 m宽园路面层材料以仿古PC砖立铺为主,辅以三排100 cm×100 cm×50 cm厚的黄木纹马蹄石收边;2 m宽园路主要是樟子松防腐木栈道桥(见图1)。
(2)自行车道:自行车车道结合城市道路设置,主要功能是自行车骑行体验,以喷涂彩绘沥青方式划出1.5 m的自行车道。分两部分设置:一部分结合现状城市道路人行道设置,以喷涂彩色沥青方式划出2.5~3 m的慢行步道带;第二部分利用现状已经建设完成的2 m宽沿江步道设置,常用为彩色透水沥青铺装或普通混凝土加丙烯酸地坪漆两种材质。
(3)其他园路多采用鹅卵石、仿古青砖、PC砖、加气混凝土砖等传统材料作为道路面层。
5绿化设计
植物景观根据慢行休闲特点,功能上考虑植物对场地的空间围合作用,营造适宜的小气候。
5.1绿化种植思路。
植物配植延续本地优势植物群落,体现本土生物群落特征,大量选用低维护的植物,既能统一场地风格、强调桂林城市独特风貌,又能兼具美学和功能性。
5.2植物品种选择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美学选择特点,从植物的形态、质感、纹理、花卉和果实等特性上选择最优品种。设计选择桂林市树桂花作为主景树,以银杏、乌桕等色叶植物作为配景,搭配日本早樱、紫薇等开花乔木突出春花秋色的植物季相景观。以竹、梅等寓意植物,烘托地方文化。
5.3植物群落类型
共分为自然湿地群落、疏林草地群落、片林防护群落三大类型(见图2)。
(1)自然湿地群落——净化涵养水源的海绵,上层:垂柳、乌桕、水杉、枫杨。挺水:千屈菜、香蒲、水葱、再力花。
(2)疏林草地群落——滨水活动的小型绿地,上层:乌桕、银杏、小叶榕、枫杨、香樟、广玉兰。中层:桂花、垂丝海棠、日本早樱、红叶碧桃。下层:宿根美女樱、大叶栀子、南天竹、葱兰、春鹃等。
(3)片林防护群落——滞尘隔离的生态景观屏障,上层:香樟、栾树、水杉。中层:夹竹桃、红叶石楠等。
6主要节点设计
6.1城市花坡驿站 位于漓江虞山桥下南側匝道处,主要由集散广场、景观花阶、景观亭、观景平台、儿童游乐区组成,利用场地原有高差关系塑造台地式景观地形,增强立面层次与观景效果,以满足游人休闲游憩、停歇观景、交通换乘等的需求。
局部运用景观置石进行点缀,与桂林山水相呼应,营造自然生态之感。功能上主要满足游人休闲游憩、停歇观景、交通换乘等的需求。增加景观亭、小型沙坑游乐场地及健身器材,为老年、青年、儿童等各个年龄段人群提供康体健身、生态休闲的场所。临近江畔设置观景平台,游客可在此远眺漓江及两岸美景,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广场种植银杏等塔形秋色叶树种。转角处种植桂花、紫薇等植物,形成观赏面,后面的花坡小游园以大叶栀子片植为主,点缀栾树和桂花植物等观赏性乔木树种,滨水驳岸上种植以粉黛子草、大叶栀子和宿根花卉为主的地被,局部点缀广玉兰和山茶为主的片林,植物配置重点在观色与观花小乔、灌木及地被的种植,突出花色、花香、花韵,实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营造浪漫花坡的景观意境。
6.2禅之莲
以莲花、涟漪为灵感,将江边的旧有水塔改造为莲花造型,莲花所蕴含的净化自我、一尘不染、超凡脱俗的自然美也与廉政文化的理念相契合。
该节点通过涟漪形铺装、散落的自然山石来营造空灵沉静的禅意景观,成为漓江的景观亮点。在平台周边种植桂花,形成植物景观主体,营造搭配乌桕、花石榴等观叶观花的植物,局部保留通透视线,形成滨水禅意园林意境。
6.3扬帆广场
位于漓江慧济桥下南侧,该区域东临民俗风俗风情园,北与慧济桥相接。广场与江堤主干道高差约2 m,台面伸入漓江江面之上,景观视线较好,为市民、游客提供一处良好的观景、亲水平台。广场上设置张拉膜景观小品,造型简约大气,以扬帆之势象征桂林发展之蓬勃。
绿化设计保留原有乔木品种小叶榕,并在原有帆式灯塔区域中,孤植乌桕、朴树,并搭配桂花等植物,形成林帆相映衬的休闲活动空间,既满足夏季遮阳又提供远眺江景空间。
6.4亲廉长廊
位于慧济桥桥下空地,结合现状滩涂地形,通过设置滨水长廊作为联系各观景平台的脉络,长廊迤逦清幽,步行于此带给人步移景异的独特游览感受,感受一廉如水泛清韵的廉政情怀。种植水杉、再力花、芦苇等耐水植物,打造湿地景观风情,为人们提供湿地体验和认知的场所。
此处硬质驳岸侧现状植被覆盖较高,为东岸隔离观景主要视线焦点,考虑护岸防洪安全性,设置约20 m景观开敞空间,通过梳理现状杂灌,并种植分支点高的大乔木,形成观景窗口与岸线。
6.5慢步道至六匹马广场入口区域
该区域位于江边六匹马广场侧面,是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的分叉口,在铺装广场的中部种植三株大型的小叶榕,形成视线焦点;在自行车道一侧成排种植小叶榕,形成视线引导;步行道方向则以桂花和紫薇片植,形成步行观赏植物景观,局部用夹竹桃遮盖不良景观视线。
6.6碧水湾
位于漓江解放桥下南侧,该节点为漓江与訾洲水巷的交汇口,景观视线宽广通透,观赏宽广的漓江水面的同时也可领略水巷的蜿蜒和洲岛的美景,在此处设置观景平台供市民游客驻足遥望,停歇休憩。
平台临江一侧保持通透,在临近街道一侧种植种植樟树、桂花等形成视觉屏障,平台中心种植两株朴树形成空间的变化,平台下滨水处种植部分香蒲和梭鱼草,弱化硬质铺装,美化水面景观。
6.7石趣台
区域内主要是滨水驳岸绿化植物的种植,堤岸护坡整体选择以桂花、紫薇等中小规格植物品种间隔种植,平台旁种植红叶石楠,营造观花、赏叶的滨水驳岸景观。
6.8眺望台
该节点位于东岸江堤的穿山路西侧,与慢行步道间高差约5 m。眺望台与自行车道相连接,设置自行车停放处与景观坐凳供休憩,市民、游客可在此远眺,訾洲公园与水巷尽收眼底,景观视线良好。
6.9华星园
该区域位于沿江边华星酒店的滨水区域,北部以水杉片植为主,南部则注重营造滨水小游园,种植小叶榕、香樟等大乔木,顺着游线搭配紫薇、垂丝海棠等开花灌木,搭配等形成疏林草地和观赏性植被景观,局部保留透镜视线,形成亲和有趣的滨水小游园。
7海绵设计
7.1蓄水措施
本项目地处漓江东岸,即漓江是本项目中最大的雨水蓄水水体,起到雨水收集沉淀、洪涝调节,绿化灌溉用水等作用。
7.2雨水收集渗透措施
慢行步道整体地势坡向设计向漓江一侧,有利于地表径流的汇集。
慢行步道系统外侧设置有雨水盲管沟,人行步道面层均采用渗水材料,起到雨水渗透作用。地面道路铺装70%材料均采取渗透设计,满足雨水渗透要求。
7.3雨水净化措施
步道两侧雨水盲管为成品雨水渗透管,本身具备一定的杂物净化能力。在雨水排放端头设置沉沙井及滞留池,保证雨水泥沙的初步过滤。
步道区域内不布置易污染水质的相关设施,同时区域内排水采取雨污分流,杜绝污染源进入漓江污染水体。
绿化种植做到场地全覆盖,草坪覆盖不露黄土,起到固沙保土、防止冲刷、生物滞留的作用。滨水区域湖内种植千屈菜、菖蒲等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
8结语
本项目因地处漓江,设计方与水利部门紧密联系,遵守防洪要求,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设计规范,确保安全。在施工中,设计方与业主及相关建设单位紧密配合,进展顺利。项目建设各方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城乡功能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共同努力,以期建立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步道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漓江滩涂的生态及景观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44-51.
[2]麦华.广州城市公园问题思考[J].南方建筑,2006(6):23-27.
[3]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6):39-43.
[4]张毅川.许昌市城市绿道构建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5):246-250.
[5]薛永卿.城市绿道建设的新探索及思考[J].中国园林,2013(9):70-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8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