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晋文化”的融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山西的文化称之为晋文化,声乐与晋文化的最直接结合无异于和演唱艺术的结合,能用声乐表达的就是晋文化中的民间歌曲,或是戏曲,再或是说唱音乐,其中,民间歌曲较戏曲和说唱而言在声乐教学中更具实践性。在声乐教学中,老师纠正字音是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的,便于更好地为演唱打基础。山西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艺术瑰宝,只有用当地方言去诠释,表情达意才更准确,听上去才更正宗更有味道。山西有11个地级市,120个县、市、区,挖掘各地语言的发音特点让学生运用山西各地方言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山西民歌;方言特点;方言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艺术的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比如国家、民族、地区、风俗习惯、歌曲体裁等都是使风格产生变化的因素,然而就声乐表演本身而言,语言的不同更能体现出风格的不同。以民歌为例,南方的民歌细腻委婉、曲调柔美;北方的民歌粗犷奔放、刚劲有力;高原的民歌高亢嘹亮、跳动性大;平原的民歌舒缓宽广、曲调悠长,这些风格特点的形成,除了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方言的发音特点和说话腔调上。歌曲的风格是在词曲的结合中体现出来的,其中,语言是表现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声乐教育者,要考虑培养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尝试根据学生各自的声音条件使其掌握多种民族风格的作品演唱,尤其是本土的民歌作品(山西民歌)。
下面以山西地方语言和民歌结合为例,阐述语言与歌曲的融合。
一、较准确地掌握语言特点
语言,由于地域性差异它的发音是特别复杂的,语言表述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各地都有独特的方言,在此只研究各类方言基础共性。
(一)晋中方言特点
晋中地区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在词汇方面与普通话比较相似,但在声韵调及词汇构成上是有独特风格的。晋中地区人在说话习惯上有四个特点。
1.词汇的重叠(爱用叠词)
晋中方言的重叠现象非常常见,是该方言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不仅数量多,其形式也很丰富。晋中方言词汇在语素和音节上都有重叠,比如,冰糖蛋蛋、西瓜瓣瓣、耍笑耍笑、个转个转;不来来、光溜溜等。这些重叠现象是语言生动的一种表现。它使晋中方言显现出鲜明活泼的特性,不仅带有晋中地区人民的生活情趣,同时也使其表义更加生动形象。
2.方言感特别强的词(普通话语音没有的语言)
晋中方言中有很多语言是普通话语音没法解释很清楚的,也是常用文字没法书写得很准确的一些词语,这些词是晋中方言中特有的。有以下几种。放在要表达的实际意思前面的衬词:“圪、忽、日、卜”等。如圪揪(蹲下)、忽绕(绕来绕去)、日捣(哄骗)、卜烙(乱动);放在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中间的衬词:“圪、忽、滥、不”等。如毛圪亲(特别可爱)、虚忽塌(空的,没心儿)、没油滥水(不靠谱)等;放在要表达的实际意思后面的衬词:“来来、处处、打蛋、马趴、五滥、性眼、处眼”等。如不来来(来回摇晃,摆来摆去)、木不处处(感觉某部位麻木,也形容人性格木讷)、日脏五滥(脏的厉害)等。
3.分音词(普通话语音中没有的双字组合)
普通话语音中的阴平和阳平在晋中方言中读去声,去声读阳平。如:
A:卜浪(棒)圪楞(埂)卜来(来回摇摆);B:拨拦倒(拌倒)圪梁(岗)骨拢(滚)地留(提)。
4.特殊意义的实词(同一事物的多种表达)
如:太阳——日头、日婆、日头爷、阳婆婆;溜达——游万、圪溜、转悠;一起——块儿、一搭儿、一伐子。
此外,晋中方言还有许多声韵调发生變化的词,无法用普通话的文字表达和书写的语言来准确诠释,其中多表现在声韵调均、韵母和声调、声母和声调发生变化等,在民歌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
(二)晋南方言特点
1.声母变化
sh变f。普通话中的“sh”在晋南方言中大多读为“f”,所以“水”在晋南方言中读为fu;书、树同样读fu;z变s:“早”读“搔”。
2.韵母变化
u变ou、uo,翼城方言中,u同d、t、n、l相拼时,一律变成ou,而同g、h、ch、r相拼时则变成uo,所以在翼城方言里“毒”与“豆”同音,读成tou;“出”与“戳”同音,都读cuo。ei读i:晋南大部分地区没有ei韵母,如“美”读“米”,“飞”读fi;ang变ing音,如太阳(ying)、一样(ying);ang变eng音,如当(deng)然、商(sheng)人;un变ui音,如滚(gui)吞(tui)等。
3.声韵变化
zhang读chu:翼城话中的“擀杖”与“擀出”
(三)晋北方言特点
晋北方言和晋中晋南相比较变化更多一些,声韵调变化比较大,比如:
声韵调变化:t变q:“天”读“qie”,“前”仍读“qie”。
声、调变化:sh变s:“啥”读“sa”,读去声。
韵、调变化:ai变ei:“太”读“tei”,“快”读“kuei”,“坏”读“huei”,读阳平;an变ie:“眼”读“ye”,读去声;uan变yue:“远”读“yue”,读去声。个性方言:“给”说“ge ne”;“丢下、扔下”说“尔开”等。
二、运用方言特点来演唱山西民歌
(一)晋中民歌
在左权民歌和祁太秧歌中方言的运用:
1.左权民歌:《亲个蛋下河洗衣裳》 普通话语音歌词:“亲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顶跪在石头上呀小亲个蛋;小手手红来小手手白,搓一搓衣裳把头辫儿甩呀小亲个蛋;小亲亲来小爱爱,把你的小脸儿扭过来呀小亲个蛋;你说扭过就扭过,好脸儿要配好小伙呀小亲个蛋。”
运用方言咬字后的歌词:“亲(夸张的后鼻音)个蛋(儿化)下(接近ang但又无法用普通话语音准确表达)河(声母咬用力些)洗衣裳,双(接近ang但又无法用普通话语音准确表达)圪顶(儿化)跪(kuai)在石头(tao)上呀小(xiu)亲(夸张的后鼻音)个蛋(方言中特有的发音);小(xiu)手手(接近shao但又无法用普通话语音准确表达)红(huang)来小(xiu)手手白,搓一搓衣裳把头(tao)辫儿甩呀小(xiu)亲(夸张的后鼻音)个蛋(方言中特有的发音);小(xiu)亲亲(夸张的后鼻音)来小(xiu)爱爱(舌中后顶软腭,方言中特有的发音),把你的(wai)小(xiu)脸儿扭(niao)过来呀小(xiu)亲(夸张的后鼻音)个蛋(方言中特有的发音);你说扭(niao)过就(接近zhao)扭(niao)过,好脸儿要配(pai)好小(xiu)伙呀小(xiu)亲个蛋(方言中特有的发音)。”
2.祁太秧歌:《歌唱俱乐部》
普通话语音歌词:“农村俱乐部,真正就好,业余的时间把它就搞,男女老少都欢笑,呀得儿呀得儿呀得儿呀得儿呀得儿呀得儿呀,男女老少都欢笑。”
运用方言咬字后的歌词:“农村(cong)俱乐(la)部,真(夸张的zeng)正(夸张的zeng)就(接近zou的特殊发音)好(ha-e),业(ya)余的时间(ji)把(接近bang的特殊发音)它(接近tang的特殊发音)就(接近zou的特殊发音)搞(ga-e),男(na)女老(la-e)少(sa-e)都(due)欢(hua)笑(xu-e),呀(接近yang的特殊发音)得儿呀(接近yang的特殊发音)得儿呀(接近yang的特殊发音)得儿呀(接近yang的特殊发音)得儿呀(接近yang的特殊发音)得儿呀(接近yang的特殊发音)得儿呀(接近yang的特殊发音),男(na)女老(la-e)少(sa-e)都(due)欢(hua)笑(xu-e)。”
(二)晋南民歌
以襄汾民歌为例:《五哥放羊》
普通话语音歌词:“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不知五哥来不来。”
运用方言咬字后的歌词:“正(zhei)月里来正(zhei)月正(zhei),正(zhei)月十(shie)五挂(guang)红(hui)灯(dei),红(hui)灯(dei)挂(guang)在(zei)大(te)门外,不知五哥来(lei)不来(lei)。”
(三)晋北民歌
以定襄民歌为例:《进城》
普通话语音歌词:“家住在的那个定襄城的那个鼓个楼楼东哼哼哼哼,鼓个楼楼东哼哼哼哼,小妹妹我跟上哥哥进了那个城,哎跟上哥哥进了城。”
运用方言咬字后的歌词:“家住在(zei)的(di)那个(guai)定襄城的(di)那个(guai)鼓个楼楼东(du-eng)哼哼哼哼(夸张的后鼻音),鼓个楼楼东(du-eng)哼哼哼哼(夸张的后鼻音),小妹(mai)妹(mai)我跟(geng)上哥(gou)哥(gou)进了(lao)那个(guai)城,哎跟(geng)上哥(gou)哥(gou)进了(lao)城。”
山西像以上这类型的民歌数不胜数,在此只举例说明其中的一小部分晋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我将继续研究晋文化中的语言特点,进一步充实声乐教学。
用同樣的语音标准表达不同地区的民歌不太贴切,人民创作民歌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传情达意的,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意识认为普通话语音会更适合作品本身,所以最准确的演绎就应该用贴近生活、贴近人物的语言去表达。通过学习研究,把“晋文化”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地方语言演唱地方民歌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2]韩沛玲.山西方言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3]安亮山.山西民歌演唱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