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当前“预习”观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改革后,各个学科都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罗沙小学的生命课堂通过小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大气、开放、朴实、阳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一节课都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点拨和学习规律的总结、提炼,落实“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课堂的打造在这两个维度上体现了课程目标,因此,学校的学科课堂侧重点放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科基础知识的夯实、学科能力的提升及思维创新三方面,没有必要每一节课都把“三维目标”写在纸上。
  基于这一认识,罗沙小学在课堂教学的“操作指引”上确定了“学习主题”和“学习专题”两大块。学习主题,是基于某单元、某一篇课文或某一学习重点而设计的“主要问题”,是统领学习内容的中心问题,是学科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聚焦;学习专题,是基于学科知识拓展或思维创新的话题,是学生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此来看,没有充分的“预习”,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围绕“主题”和“专题”进行学习。所以,“预习”,需要进一步让学生关注某章节或某一篇课文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从学科层面跳入生活层面,跳入社会层面,汲取丰富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于是,我们着力在“预习”设计上做文章,精心设计预习板块。
  例如,《记金华双龙洞》的课堂预习大致设计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脱稿板书相关词语,至少20个(教师根据课标及教材要求,在‘操作指引’上明確规定的或学生自己喜欢的),并自我检查”,这是学科基础知识的自我掌握,是课堂进行教学检测的知识点。这样的课堂才不会打折扣。二是“自主读(背)课文”,这与课堂学习主题“探究奇特的双龙洞”有密切的关系。三是“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如双龙洞简介,了解溶洞的种类,各种溶洞的特点”等,为课堂专题“有创意地介绍‘奇’洞”(如双龙洞、自己熟知的“XX洞”)做好铺垫。
  从上面的“预习”设计可以回答课前“预习什么”的问题。第二、三点的预习设计意图尤其值得思考。我认为,预习内容与课堂需要检测的知识点有关,更多的是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关。
  客观现实是,一节课40分钟,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制订明晰具体的、可达成的教学目标,需要精简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问题,简化教学流程,聚焦核心目标。一边是课程的“三维目标”,一边是课堂的“目标聚焦”,显然,课堂教学关于“目标”的设计出现了矛盾。那么,如何让学科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呢?除了课堂,课前“预习”便显得十分重要。
  简单地讲,“预习”多盯住“三维”目标,课堂则聚焦学科重点目标。
  还是以《记金华双龙洞》课堂预习为例,该目标为让学生能自主默写词语,聚焦知识点的落实;让学生“交流主要内容,总结概括的方法”,反映过程与方法;交流双龙洞的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优美,体会文本的情感,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
  回到“六环三学”生命课堂,因为有了预习,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有了交流和展示的基础,有了创编和拓展的可能,所以,只要选择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习活动,“课堂目标”便显得简单了。
  再以数学的《比较大小》为例,预习时,学生要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生活创编。每一个学生个体均需要理解教材,并结合自身生活进行自主探索,无不凸显出课程的“三维目标”。
  预习,有个体预习、小组预习、全班预习之分。
  一个学生探究出来的方法有限,40多个孩子探究出来的方法无穷;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若干个学生的生活创编就有了价值。这就是个体预习、小组预习、班级预习的联系与区别。因此,预习也有“自学、互学和共学”。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预习,是学习内容的信息收集,不是过去简单的寻找教材答案,不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机械训练,不是为完成教学流程———教师的“教”而进行的简单服务。没有“预习”的“一桶水”,就没有课堂上聚集的“一滴水”。这里的“预习”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有很大的区别。
  当学生完成了《比较大小》的预习后,课堂上可以设计某一情景,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比较,如主题为“交流比较小数大小的不同方法”,这样,学生就可能归纳出“转化单位法、数位法、画图法、数线法……”;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自主展示或自主创编,如专题为“小数大小比较法规律创编”,学生可能会创编歌谣、说快板词、绘图表……这样的课堂,不再是简单地检查课前预习的内容,不是“预习课”的重复与翻版,而是“预习”基础上的课堂再设计,课堂再创新,课堂再聚焦,课堂再落实。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罗沙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