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践中的体验性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注重的是情感的体验和理解与感悟。新课改反复要求,做到素质教育,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独特的体验,理解并揣摩文章思想。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得到充分地体验,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首要做到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验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215-01
何为体验性学习模式?体验性顾名思义,就是切身实际的去接触到文章中所涉及的语言材料。通过亲身实践,对文章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对内容会有画面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且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小学生处于初学的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他们的生活经验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事情,他们会感到好奇有兴趣。对于课本中的东西,他们也是似懂非懂。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模拟出课本中的环境,让学生在文字与现实中亲身感受,从而能在脑海中记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文章也有更加生动的理解。
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苹果,在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观察苹果,然后问学生,五角星在哪里。学生对切苹果的方法提出很多种,最后教师一一尝试,结合课本中的横截苹果,让学生发现了五角星。
再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文章时,可以提前准备好很多苍耳的种子,然后再给学生准备一些毛绒动物玩具。在课文中讲到,苍耳妈妈给宝宝穿上带刺的铠甲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触摸苍耳种子,然后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一个个都非常兴奋,最后再让学生拿着毛绒玩具从苍耳种子旁边走过,一颗颗种子被玩具带在了身上,学生十分兴奋,不住地夸“苍耳妈妈真有办法”!
诸如类似的文章有很多,教师可以很轻松的准备好道具,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教师做好引导者的工作,有助于学生对课本文章的记忆与理解[1]。
二、加强朗读感悟,深化体验
朗读不是干巴巴的念文章,真正的朗读是情感的碰撞,思想的感悟和升华。朗读者要融入角色中,角色说的话,所具备的情感,朗读者要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朗读是一种享受,是理解人物的最快捷的方式。
(一)以情为主,读文诵情
朗读中,“情”是重中之重。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中感情部分的感受。使得人物的形象能夠生动地印在学生脑海中。
(二)塑造角色,转化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人物,走进人物。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分享喜悦,分担痛苦,通过心灵的共鸣,使自身情感发生转化。
(三)发挥想象,领悟情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所以每个学生也有不同的感悟。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每个人也有不同看法。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努力创新,求异求新。大胆表现自己的思想,有助于学生今后对语文学习有独立的见解。
三、内外结合,拓展体验宽度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语文是学生的母语学科,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同样倚重于语言交流。所以,在教学中,课内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不能坚守主阵地而故步自封。教师理应走下讲台,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是为了生活,教师不能将教学关闭,隔绝生活,反而要让学生充分的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付诸
实践。在课堂上,当学生遇见问题都是教师来帮助解决,学生缺乏自主独立感。所以,在接触生活时,没有了可以直接依赖的人,学生的自主与自我约束力会变强,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有更加成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2]。
总的来说,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自主的学习与理解。不是让学生死读书,死记硬背,而是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把所学能够融入到生活中去,激发学习的生命力。同样,体验式的学习是对知识的感悟与升华,这对于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也是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汪潮,郑丹丹.解析“体验性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2]仲应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