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在中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学语文课堂上经典诵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学中采用经典诵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此外,通过经典诵读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课堂;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096-01
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顺应当下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下,为学生选择经典诵读的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强化学生文章理解力,体会国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中学课堂中经典诵读的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一、中学课堂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从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将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普遍将提高教学效率作为经典诵读的目的,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基础下,很难发挥经典诵读的有效性,因此严重影响了经典诵读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方式不恰当
在经典诵读中存在教学方式不恰当的问题,表现为经典诵读方式的随意性,老师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引导,不注重加强学生诵读中对情感、节奏等的把握。这样缺少统一要求的诵读方式不利于其有效性的体现。此外,学生长期受该教学方式的影响,也会逐渐丧失诵读的积极性,在情感上存在抵触诵读的心理。
二、促进经典诵读实施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学生诵读兴趣
促进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首先需要加强学生对经典诵读的认识程度,让学生了解诵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让学生明白通过诵读经典名著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学知识,对于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个人气质的提升。最后,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诵读材料。
(二)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诵读有效性
经典诵读中小组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學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便于学生及时发表对诵读文章的读后情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可以提高自主诵读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学生在诵读诗词时,可以体会其中的艺术美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老师可以将《离骚》《氓》《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古诗词布置到小组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诵读练习,也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屈原写的《离骚》,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体会浪漫主义精神的韵味。学生还可以从诗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情感。这样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诵读文章,能帮助学生奠定文章诵读的情感基调,从而逐步养成经典诵读的好习惯。
(三)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经典诵读的教学方式是穿插在整节语文课堂中的,目前中学语文经典诵读在课堂上所占时间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学生诵读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即便是学生在具备浓厚诵读兴趣基础之下,没有足够的时间加以实施,也会逐渐磨灭学生的诵读兴趣,就像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说的一样“诵读需要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读,而不是吟和唱;第二是有足够练习的时间”。因此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安排诵读时间,利用教材中现成的文章作为诵读材料,从而保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四)营造诵读意境,体会文章情感
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需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将经典诵读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教学中老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诵读意境,注意少讲精讲,引导学生置身于文学经典中,体会诵读的乐趣。如在诵读《孔雀东南飞》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文章呼应的背景音乐,也可以在诵读前向学生讲述当时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为学生设置诵读的感情基调,利用背景故事来体会诗词的情境。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占据重要的位置,在素质教育模式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认识程度。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搜集文学性较高的诵读文章。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程度,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由此将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