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歌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在编排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儿童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有所加大。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歌为例,从当今儿童诗歌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儿童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难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有效提高儿童诗歌教学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语文教材;儿童诗歌;教学策略
一、小学阶段儿童诗歌的内涵与特征及研究意义
(一)儿童诗歌的内涵与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衍生出灿烂多样的诗歌体裁,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化,儿童诗歌则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儿童诗歌的创作对象为学龄时期的孩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主题富有儿童情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所牵引,学生更易对诗歌产生共鸣。第二,语言浅显活泼。儿童诗歌以小学生为接受主体,小学尚处于母语的启蒙阶段,辞藻华丽或艰涩的作品无疑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障碍,而儿童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又生动活泼,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第三,具备审美意义。诗歌教学作为“美育教学”的一部分,入编的儿童诗歌所涉及的主题几乎涵盖了学生成长所具备的道德素质和美德内涵,儿童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承担着为学生建立审美情趣的功能。
(二)儿童诗歌的研究意义
认知教育层面:儿童诗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知力、想象力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诗歌中所展现的画面与脑海中所想象的画面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想象力。
情感教育層面: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儿童诗歌,大多短而简,易于背诵。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朗读与背诵,课后题的设置充分说明新课改对儿童诗歌的掌握要求作出了情感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赋予的情感寄托,从情感层面对诗歌进行深度学习与情感的延伸,部分篇目甚至出现了扩写、续写的要求。教师若能引领学生真正地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进而使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对学生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是大有裨益的。
二、小学阶段儿童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儿童观现状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晖老师曾提出小学教师在进行儿童诗歌讲授时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能力:要有儿童情感和趣味;要对儿童文学审美特质有深度认识;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要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反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大部分教师机械性地灌输,课堂上缺乏提问环节,或者提问时,对于偏离预设问题答案的作答会一概否定。这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低,同时增大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代沟,使得学生陷入不敢表达、不愿表达的境地。然而,诗无达诂,诗歌教学是一项十分灵活的课堂活动。对于思维能力正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是无序的,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作支撑,倘若教师秉持着片面的儿童观进行课堂教学,则会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热情扼杀在摇篮里。
(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分析
小学生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儿童诗歌的节奏、韵律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并非能完全理解、掌握诗歌的意思和主题思想,但听到朗朗上口的咏叹节奏便知晓是诗歌。新课标对儿童诗歌的讲授要求是“诵读优美诗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揭示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望天门山》为例,本诗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和意境给学生营造一种新奇之感,学生能够从诗歌中领略天门山的壮阔与秀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图像、音频等,让学生能更好地获得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感受诗歌意境的传达,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趣美”。
三、小学阶段儿童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教师在儿童诗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因此,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在儿童诗歌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桥梁作用。教师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 首先,教师需加强业务知识的进修,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水平,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为主体设置课程目标,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努力做到不偏爱,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最后,学会热爱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理应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能对学生进行主观意识的转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承担起引领者的责任,引领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让他们独立感悟事物的道理,感受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在感受中寻求探索,在探索中自我完善。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同时,要学会从学生的认知和经验需求出发设计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将话语权交到学生手里,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阶梯式教学模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题材广、内容新,不乏富含哲理的经典名句。哲理名句对人生历练匮乏的小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因此,教师要建立起阶梯式的教学模式,由读及悟,再到延伸拓展,层层递进地讲授诗歌,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有所获。
首先,感知诗意,落实诗歌的熟悉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儿童诗歌作为凝练含蓄的语言艺术,极具韵律美,是朗读的蓝本。教师只有带领着学生反复朗读、咏叹,才能使诗歌的韵味在字里行间逐渐浮现;只有把诗人遣词造句的节奏反复揣摩,才能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讲授伊始,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在多次反复诵读后,学生可加入自身的想法,变感情朗读为创造性地朗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熟悉诗意。 其次,感悟诗情,发掘诗歌的深度。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这种呆板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对诗所传达的思想情感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提高审美情趣更是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相对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扶”和“放”有机结合,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模式。以学习《望天门山》这首诗歌为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句蕴含丰富的哲理。教师课前预设学生独自学习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用“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前两句诗的情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天门山变幻多姿的面貌便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随后引出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时,教师则大胆地“放”,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难题,顺势抛出问题:为什么说孤帆一片日边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问题,对诗句的情感便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感受诗境,拓展诗歌的广度。进入诗境指的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在上一环节,学生已在教师的指导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同时又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领悟了诗情,接着教师便可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学生知晓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教师可额外设计一个拓展的问题:“同学们,请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并运用课外所积累的知识,试列举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还有哪些呢?”提问式教学既补充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小结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自古以来,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凭借着言简意赅的语言载体、浓郁的美学色彩与人文因子,使其在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上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新课改对儿童诗歌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在儿童诗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对传统讲授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完善,目的是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学习的魅力与乐趣。
参考文献
[1]董运玲.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張久久.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于树漫.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缺失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5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