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主动走出去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温州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实现投资和资产重新配置的一个新机遇。本文在分析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厘清了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在投资区位,投资主体特性和园区主导产业的三个特点,分析了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在金融支持、园区招商、园区发展、园区产业优势四个方面的发展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水平建设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对策建议。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OETCZ)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企业在我国境外国家出资建设的核心产业明确、基础设施完备、且拥有比较明显的集聚效应功能以及辐射效应功能的产业园区,简称合作区或者园区。我国从2006年开始批准建设“国家级境外合作区”,经过10年的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进展顺利,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重要承接点与合作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主动走出去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温州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实现投资和资产重新配置的一个新机遇。温州企业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总面积居国内首位,其完成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面积大干lOkm2。目前,温商投资经营的境外合作区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由于境外经贸合作区在运营过程中需要经历较长的建设阶段;另一方面是项目自身具投资高、收益慢的缺点。因此,详细探究温州企业投资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将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更好地规划、布局和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引导温州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高层次“走出去”,推进温商国际价值链的新布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1 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主要特点
温州民营经济起步很早,工业上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和完整的产业链,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很大。2006年温州名企康奈集团牵头在俄罗斯的乌苏里斯克申请建设“康吉境外经贸合作区”,使其变为中国第一批“走出去”的8个境外园区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温商在建设和运营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过程中表现具一定代表性,逐步展现出产业园区对产业的聚集、辐射功能,使国内企业借助境外园区真正实现了“走出去”,增强了国际价值共享的领头功能。具体来看,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区位分布、投资主体特性、主导产业上呈现鲜明特点。
(l)从投资区位来看,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位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的越南龙江工业园区、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区、非洲的加纳温州产业园和东欧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康吉经贸合作区等,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常拥有较多廉价的剩余劳动力和种类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始终保持较好的地缘、经贸联系,与此同时,该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程度纷纷想要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方式在资源上实现与我国的整合,使各方共同发展。
(2)从投资主体特性来看,民营资本和东道国政府扶持相结合是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明显特征。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投资企业一般是具有一定能力的著名温州企业,例如康奈集团,还有由一些本地企业共同成立的投资公司,如越南前江投资有限管理公司,這些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与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只能通过与东道国当地政府建立的良好关系,争取东道国当地政府扶持来兴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基于投资主体与东道国当地政府之间的资源互补与合作,采用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3)从园区主导产业来看,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利用东道国要素禀赋,对该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主要分为:第一类以本地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的传统加工制造行业,如越南龙江工业园区;第二类以本地富饶的自然资源为支撑的资源开采与应用相关行业,如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农业园;第三类则是现代的服务行业,如塞尔维亚的贝尔麦克商贸物流园。
2 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 缺少金融支持,园区可持续性融资困难
可持续性融资困难是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中的面临的首要问题。第一,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筹,对开发者而言,只有园区建设完成、进驻企业并形成稳定现金流后才具备境外融资条件,这就使得园区在建设期资金投入上面临巨大压力;第二,我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主要将资金投向国有资本在海外的大型项目,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关注度有限,而温州企业在境外的公司不能利用国内母公司授信额度,无法实行“内保外贷”,投资企业也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第三,东道国银行系统不健全,银行资金实力不足,融资成本相当高,温商几乎不可能从东道国银行获得贷款支持;第四,在对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金融扶持上,国家的政策又是不连贯的、不可预期的,金融支持有效供给不足。
调研中发现越南龙江工业园在建设初期园区享有企业投资1000万政府补贴300万的巨大政策优惠现已取消,2017年国家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补贴也一直没有发放。
2.2 国内外企业联动不足,园区招商困难
目前,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招商和推介主要还是依靠实施企
业自行参加展会、组织活动,扩大影响力,由于缺乏官方统一的平台支持,实施企业自身公信力不足,导致国内企业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信息了解不足,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名字和价值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造成投资企业招商困难,入园企业偏少。虽然,近几年温州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中介机构积极为温州企业牵线搭桥,对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介绍明显增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推介招商效果也不太理想。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没有有效引导国内外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使有需求的国内企业因信息缺乏难以找到合适的境外合作区,影响海外发展进程。温州的几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东道国的温州商会、温州本地行业协会未能形成有效互动,海外资源整合能力难以提升,海外温商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对大多数的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统计调查显示,入驻的所有企业中具有温州资本背景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不高,影响温商国际价值链的布局。如越南龙江工业园区的40多家企业中仅有3家是温州企业。 2.3 东道国营商政策多变,园区发展存在不稳定因素
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所在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不具备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条件,造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营商环境较差,使产业园区的投资风险升高。以越南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例,越南仍处在工业化与对外开放的初级阶段,政治、安全格局多变,贸易与投资制度频繁调整,土地征收、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政策保障缺失,建设前对开发企业予以一定程度的福利政策的应允也在政治局势的动荡下变得难以实现。
此外,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多以民营企业身份入驻投资,而这些民营企业的地位明显低于东道国当地政府,造成了交流和沟通上的众多难题,阻碍了产业园区的进一步运营,例如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康吉经贸合作区发展过程中随着基础设施和盈利水平的不断优化,致使部分东道国政府萌生没收土地的想法,大大阻碍了园区的正常运营,严重影响了园区稳定发展。
2.4 运营模式偏向传统,园区产业优势不突出
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水平大部分都还在传统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中,这些产业园区通常以单一的方式进行运营,它们的收益主要来自房地产的售卖及场地的出租等。大部门的产业园区具有产业结构单一、作用简单、管理不严谨、投资成本过高等劣势,这些产业园区往往不能具备完善的基础服务和配套设施,对入驻企业及产业园区的进一步运营都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如越南龙江工业园区由于缺乏对外中介服务机构,配套设置不完善进而导致了各类审批障碍、征地落实和推进困难、入园企业规模较小、知识产权意识不足、缺乏产品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境外园区输出的过剩产能,虽与温州产业梯度转移和价值选择的基本规律相符,但集中在轻工制造等“低门槛、易模仿”的生产加工行业,产业优势不突出,未来可能面临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及东道国后发掘起的潜在威胁,增加了园区深化发展的难度。
2.5 缺乏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影响园区正常经营
温州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资企业欠缺国际化园区的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国际化管理和技术人才储备。此外,温商投资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集中于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中亚、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或地区,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基本上吸引不了引优秀的人才。多数的产业园区将开发及后续管理工作交给了企业自带的温州本土人才,当具体涉及到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结构设计问题、土地使用问题、本地劳动法律问题、银行贷款问题等,没有高端的国际化人才与当地政府部门就上述问题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从而对入驻企业乃至园区造成极大的危害。
3 高水平建设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金融体制机制,解决融资难题
第一,充分发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导作用,积极探索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政府主动协商当地金融机构,准许企业利用园区资产进行抵押,推进“外保内贷”试点工作,避免企业海外资产的闲置,实现温州境外商贸合作区的顺利建设。第二,积极争取亚洲投资银行及国家、浙江丝路基金等组织通过直接入股产业园区或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建设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尝试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风险基金的建设,同时争取商业保险公司能够向境外经贸合作区专设保险,避免当地政局不稳定为产业园区造成损害。第三,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建设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政策供给,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统筹安排资金,对审核确认的各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按照分类标准,采用以奖代补形式,直接奖励实施企业,确保奖励计划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3.2 国内外企业联动,鼓励溫州企业走出去
政府层面搭建集政策指导、行政管理、招商信息、人才需求、风险防范、国别介绍、推介宣传等于一体的合作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链接现有地方及中介机构合作区服务平台资源,为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招商和宣传提供全面服务,促进国内外企业联动,鼓励温州的企业积极以国际战略目标探索产业链及投资价值链的规划和部署,以适应开放的经贸环境。尝试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走出去”。例如在温州当地主要进行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的工作,在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最终实现资源的整合及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可以将温州跨境电商“海外仓”布局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工作结合到一起,优化温州产品国际物流格局,加速温州产品出口,提升温州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3.3 加强政府间交流,形成长效协商机制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运营不同于普通的经贸投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典型特征是投资成本高、收益慢,并且是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因此,境外经贸合作区必须得到当地政府在土地使用、市场管理、跨境投资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政策支持。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必须把握机会,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两国政府通过战略合作实现的税务、金融、科学技术及各项标准等进行有效的使用,形成各国政府在战略方面的调和机制;其次,当地政府部门要主动出面与东道国地方政府进行有效沟通,保持紧密的联络,确保之前协商好的各种福利政策和协议可以落实到位,谨防其多变;再次,在企业和东道国政府签订投资的过程中,当地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引导企业了解一系列产业园区可用的福利政策,如税务、技术标准等,与此同时还要增添“稳定条款”,防止新颁法律签约后投资方造成不良影响。
3.4 发挥温州区域产业优势,完善规划布局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规划布局,有意识地引导温州企业不要将同一种类的产业园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重复建设,一方面应该做到和当地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既满足东道主国的需求又发挥其产业的特长;另一方面做好国内与国外产业之间的承接工作,保障稳定的产业结构,既要实现对外产业转
移又要完成产业的结构转型。第一,政府部门引导名牌企业或者产业园区运营实力强劲的企业积极吸引各银行、金融及基金组织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实施投资,建设以产业有特点、产业链完备、基础设施完善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第二,政府还应适当对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指导转型,紧抓产业园区的核心产业、鼓励创新,同时推进本地产业完成升级,共同发展;第三,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入驻企业还应该有效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市场环境、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以生产制造、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国际物流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建设方向。
3.5 产教融合,打造国际化的高端人才队伍
鼓励温州各类型各层次的高校与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养企业所需高级人才。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专门的境外合作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培养,如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践等。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将温州本土的青年人才在国际经营环境中得以锻炼和培养,为企业储备大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此外,政府要支持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完善《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让温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高端人才也享受到温州本地人才优惠政策,增加境外园区的人才吸引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7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