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三要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是小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是教师要思考和探究的重点。为了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思维水平,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多向学生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抓住学生兴趣,增添提问趣味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难以表现出热情。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辅助教学,保证教学提问的有效开展。
  例如,《图形的運动》这一章节涉及轴对称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了解这种特殊图形的变换规律,我准备了几个万花筒玩具。在讲解完“轴对称”这一课的内容后,将这些万花筒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和使用这些玩具,并且在观察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之后,我向学生提问:“你们在使用万花筒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你们所看到的这些图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踊跃发言,认为万花筒中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之间都是由轴对称这种变换方式得到的,并且都有一个对称轴。最后,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并对整节课做了总结。
  教师发现并使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将其巧妙地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并加深了印象。
  二、引导自主思考,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自己实践得出的结论必定更容易掌握,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几个小纸盒,纸盒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一边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一边让学生自己动手,对这些盒子进行拆分,并给学生留下问题:“怎样拆分才能计算出这个物体的表面积?”15分钟后,各个小组开始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有的是将盒子拆成一个平面进行计算;有的是将盒子分成几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计算后相加,由此得出表面积。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所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折线统计图》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图方法和使用范围,再让学生学会选择使用折线统计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习,要求学生利用折线统计图,将自己近5次的数学作业成绩绘制出来。然后提问:“从各自的成绩统计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对于以后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打算?”
  这样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新颖的提问方式和准确的提问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同时,也会使数学问题更加生动有趣,数学课堂更富有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中心小学校)
  (责任编辑 冉 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