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公共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梳理了信息时代环境下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学术探索,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物馆公共教育发展的相关议题。试图分析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反思数字化时代中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信息技术
1.引言
传统美术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的校园模式为主,在以考试升学为目标的教育系统中,艺术是不受重视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各国文化的沟通交流,信息素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素养以及审美素养逐渐被大众重视,这一技术变革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新技术设备,产生了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信息化为艺术教育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市场上的美术教育产品良莠不齐;众多博物馆和数据库信息资源缺乏合理的管理和应用;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火爆的慕课费课率高,互动沟通性差;虚拟现实技术设备不适,技术仍然需要不断更新等。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与以数字交互、网络共享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是美术教育未来的探索方向。
信息时代的博物馆除了收藏、研究和展示这样的功能,“教育”更是其首要的目的和功能。2007年,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为: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1]。博物馆由以藏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公众为中心,这也意味着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文化机构。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博物馆陆续上线,并在不断更新中,其中谷歌公司2011年推出的Google arts & culture项目尤为引人注目。Google arts & culture是一个在线博物馆,它与世界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艺术作品数字化并上传到该项目的在线平台上,实现了资源共享。谷歌街景和超高解析像素给观者“真实”的参观体验。虽然Google arts & culture对平台上的艺术品、藏品按照主题做了分类,并以图文的方式进行故事叙事,但是对于美术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缺少高效的传播机制来引导观者深度学习。
2.文献综述
a.已有的学术探索
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系统建设的理论思考。天津大学的那一沙、李娜、夏军从基础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教学设计理念、技术构架、教学评价层面梳理了博物馆数字教育相关文献,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解决方针,并阐述了对未来的可移动、开放、交互的博物馆的展望[2]。安徽大学的林岩通过梳理博物馆教育中的数字技术应用类型和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发现博物馆教育的问题,即人才结构不合理、数字技术应用率低、教育项目不足、缺乏创新、校馆合作少[3]。华中师范大学的张丽基于教育学的角度对中国博物馆教育理论、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公众需求、数字技术对博物馆教育的影响的分析,总结了中国博物馆教育存在的问题,即教育内容和数字技术的结合不够、仍然是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交互性欠缺(仍为传统的导览)、为公众提供的感性体验欠缺、缺少娱乐性、未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公众并不认为教育者是博物馆的首要角色、公众对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的认知较为缺乏、博物馆教育没有通过数字技术和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和整合、数字技术在提供虚拟环境方面发挥有限对公众缺乏吸引力;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即博物馆教育理念缺乏时代性、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缺乏广度和深度、博物馆缺乏运用数字技术的成熟理念;进而反思并探索解决方案,即更新博物馆教育理念、创新博物馆教育方式、强调博物馆的“物”性[4]。
关于在博物馆中应用教育游戏的思考。扬州大学的姜苏娟对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新馆组成的扬州双博馆中的“广陵潮”厅的游戏化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通过分析游戏化学习理念和博物馆学习,以游戏化学习DMC系统为指导,制定馆内游戏化学习活动设计策略,并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和Unity3D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5]。浙江大学的胡玥、蒋友斌、柴惠芳、张剑平以文化传承的视角,介绍国内外博物馆中对电子游戏运用,以六条设计原则为指导为浙江教育博物馆开发了一款模拟类电子游戏——文明之旅[6]。
关于校馆合作方面的思考。中央美术学院的宜小诗通过分析校馆合作模式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中国美术馆的校馆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从合作形式、合作对象、合作过程三方面总结问题,即双方不够重视、合作形式单一[7]。鲁东大学的王湘越通过分析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中小学身心发展状态、中小学美术教育对美术馆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从课程开发、完善合作流程机、建立艺术教育基金三个方面探索校馆合作的公共教育机制[8]。
b.总结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文献资料更多的是关注建设数字博物馆、对藏品的数字化保护、资源数据库建设、技术对博物馆教育的理论意义、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较少从教育维度思考如何让数字技术和博物馆更高效融合,进而发挥其最大功用,较少对公众需求、体验等方面的探究,缺乏对如何让公众对藏品有更高效的认知方面的探索。
3.小结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和美术教育,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术文献资料中更多关注的是建设数字博物馆、对藏品的数字化保护、资源数据库建设、技术对博物馆教育的理论意义、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较少从教育维度思考如何让数字技术和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数字资源更高效融合,进而发挥其最大功用,较少对公众需求、体验等方面的探究,缺乏对如何让公众对认知对象有更高效的理解方面的探索;关于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叙事互动理论对美术教育的应用研究都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针对我国公共教育和美术教育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解决之道,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和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和公众参与到艺术世界中,实现对艺术的深度学习,这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和博物馆教育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鄭霞.数字博物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那一沙,李娜,夏军.数字教育博物馆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6.
[3]林岩.谈数字化时代博物馆教育及其相关问题[J].才智,2017.
[4]张丽.数字化时代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姜苏娟.扬州双博馆游戏化学习活动及其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扬州大学,2018.
[6]胡玥,蒋友斌,柴惠芳,张剑平.文化传承视野下博物馆电子游戏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8.
[7]宜小诗.博物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模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7.
[8]王湘越.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关系探索[D].鲁东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0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