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过程控制,提高焦化产品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延迟焦化是重油减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厂平衡重油的主要途径。焦化产品有富气、粗汽油、柴油、蜡油和焦炭,焦化柴油可以进行加氢精制,将十六烷值较高的成品柴油送到催化裂化装置进一步加工,焦化蜡油也可全部或部分回收回原料油系统。焦化石油焦作为最终端产品通常当做燃料直接销售出厂。新建5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又增设了吸收稳定单元,将富气进一步分解成干气和液态烃,同时获得稳定汽油。焦化产品质量主要受原料性质、反应温度、系统压力和循环比四个因素的影响,而原料性质属于制约性因素,其影响效果居于首位,后三者的影响属于可控性制约因素,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调节参数可改变对产品的影响。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合理、有效的进行操作调节,以满足不同条件下对焦化产品的要求。因此,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日常操作调节中,不断优化、修正操作,可以提高操作水平,减轻原料劣质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升焦化产品的质量合格率。
关键词:原料;精细调节;优化
1 原料性质对焦化产品质量的影响
1.1 原料密度、残炭变化频繁带来的危害
一般来说,随着原油密度的增加,焦炭产量增加。原油残碳值是反映原油结焦趋势的指标。实践证明,焦炭产率一般是原料残炭值的1.5倍左右。对于来自同一种原油拔出深度不同的减压渣油,随着减压渣油产率的下降,焦化原料由轻变重,焦化产物中蜡油产率和焦炭产率增加,而轻质油产率则下降自2016年炼厂大检修常减压车间减压塔深拔改造后,焦化车间的减渣原料性质变重,主要表现为残炭升高,在其影响下,气体和汽油的产量上升,但柴油和蜡油产率大幅下降,焦化液体收率降低,石油焦产量增加,石油焦的弹丸焦生成趋势增大,残炭值是各种生焦因素的综合反映。
由于上游常减压车间油种切换频繁,不同原油种类性质差异较大,所以蒸馏所产生的减压渣油性质及其不稳定,给焦化装置的生产带来较大的波动,一是影响分馏塔的操作;二是影响反应深度,造成石油焦质量异常。
1.2 临界温度范围改变,结焦倾向加重
不同性质的原油具有不同的温度范围,即临界分解温度范围。此温度范围称为临界分解温度范围。原料油UOPK值越高,临界分解温度范围的初始温度越低。当原料性质发生波动时,原料的性质越差,生焦速率越快,生焦临界温度范围越窄,则炉管结焦的几率就会成倍增加,试验表明,反应温度每增加10℃,临界分解范围缩短一半,加热炉出口温度是焦化装置的重要运行指标,也称为反应温度,可以提高反应温度,提高裂解反应程度,提高液体收率,降低石油焦产率。
2 精细化调节应对原料劣质化
2.1 优化操作参数
焦化产品中提高轻质油收率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焦化汽柴油收率主要受原料性质的影响和制约,但反应温度、系统压力、循环比、焦炭塔冷焦给汽等操作也会影响汽柴油收率。总体来说,适当提高反应温度、降低系统压力和循环比,汽柴油收率都会有所增加。另外适当提高焦炭塔冷焦给汽量及延长给汽时间,将减少焦炭的挥发物含量,汽油和柴油的产量也会增加。新焦化增加了轻蜡油汽提塔,可以将重蜡油中的轻质组分进一步汽提到柴油中个,增加柴油收率,在操作调节中要注意轻蜡汽提塔的汽提蒸汽量,以保证汽提塔内的气液相平衡分压,同时不会导致分馏塔顶油水分离负荷变重。
提高蜡油下回流流量,提高循环比,蜡油集油箱下的气相温度由380℃降低到370℃。进一步提高蜡油上回流流量,通过以上调整,蜡油集油箱液相温度由355℃降低到335℃,蜡油残炭会逐步降低,这样重蜡油做为循环油经分馏塔底进入到缓冲罐,与劣质原料混合可以降低原料中的残炭值。
2.2 应对措施
通过实践发现,降低原料中的残炭是解决装置当前生产矛盾的主要途径,可以在操作中提高蜡油下回流流量,提高循环比,降低蜡油集油箱下气相温度,由380℃降低到370℃。进一步提高蜡油上回流流量,通过以上调整,蜡油集油箱液相温度由355℃降低到335℃,蜡油残炭会逐步降低,这样重蜡油做为循环油经分馏塔底进入到缓冲罐,与劣质原料混合可以降低原料中的残炭值。但分馏塔下段取热比例增加会造成柴油抽出温度明显下降,柴油质量卡边,表现为柴油95%馏程温度偏低,甚至低于下限360℃,造成馏出口质量不合格。在运行过程中,可逐步降低中间段的回流热,但不可以将中段取热降低过多,避免吸收稳定单元的解析塔底热量不足,造成解析不充分。
3 建议
增设原料在线密度仪。炼焦反应深度主要取决于反应温度和原料性质。在原料性质变化较大时,为保证生焦质量及除焦过程的顺利,应当及时调整反应温度。原料残炭及族组成对焦化反应的影响最为直接,由于原料残炭和原料密度通常呈线性关系,故可以通过检测原料密度的变化来指导操作调整。建议在原料进装置流程中增加在线密度仪并将信号引入DCS,便于主操及时监控并调整操作。
在负荷上适当降低加工量防止生焦高度過高,粉焦夹带至大油气线和分馏塔底,这样有利于装置的平稳运行。适当降低蒸发段温度,调整顶循和重蜡油回流量,提高循环比稀释液相中的反应物,降低焦炭生成速率,提高芳烃与沥青质的比值抑制弹丸焦的形成,根据实践,宜采用0.15~0.18。反应温度的控制,以反应入塔温度控制在485~488之间,弹丸焦生成可以得到一定的抑制,但在反应末期,黏油现象依然会出现。对焦炭塔给气量和时间进行优化,将原来4~5t/h的给汽量降至3~4t/h,时间延长半个小时,降低泡沫层高度,提高冷焦效果。适当提高焦炭塔压力,适当提高压缩机入口压力,在预热过程可通过瓦斯环阀开度调整来满足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0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