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课”催生春满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可见,“辩”可解惑,豁然开朗;“辩”可释怀,产生共鸣;“辩”可生疑,疑可促进。把 “辩”引进课堂教学研究,就是把汩汩的春水、习习的春风、和煦的暖阳引进课堂教学园地。
建立新型“研课”方式
在平时教研活动中,随着以“听评”课为主要形式的研课活动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老师步入了“高原期”,听课不是很细致,评课不是很真诚,议课不是很深入。活动组织上了“高原”,教研质量却步入低谷。一节课,我们不仅是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这节课的这个环节,好,终归好在哪里。那个环节值得我们商榷,那我们就如何改进提出新的建议?也就是怎么将“研课”这一教学研究的核心体现得更为精致,我们将“辩课”有机融入到校本教研之中,也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針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南丰县教研室提出的“高效课堂,有效教研” 的工作目标,实验小学提出了“常规为本 教研为先”的八字工作方针,出台了《“磨课 赛课 辩课”三维一体课堂教学方案》《磨、上、听、辩课制度》。语、数、英、术四个教研组形成四个教研单位,在教研组组长的领导下进行集体备课、磨课、上课、辩课活动。每个教研组下设备课组组长,备课组组长听从教研组组长的领导,安排、督促、帮助上课老师搞好活动。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对活动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定辩课主题。学校充分利用校本教研资源,由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树“名师”活动中的先进个人等优秀老师形成学校“磨课小组”,成立QQ教研群,随时为课堂问诊把脉,引领活动的进程。同时,举行全员《新课标》学习、考核,教师白板操作、写课评、写教学设计竞赛,在《实小之声》上开辟课评专栏……所有这些都在为高质量的“辩”铺垫着、酝酿着。“辩课”这种新型的“研课”方式,又一次点燃了教师们研究教学的激情。
诚恳、包容的辩课文化
我们在不同年级、不同备课组开展“同课重构”校本教研活动,为高效课堂把诊问脉。解读文本的问题、课堂有效提问的问题、教师评价的问题……全校教师聚焦课堂,明显看到老师重构课堂后的进步,幕后同组老师也积极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受益面广,全体形成一盘棋,打造了团队精神。
在辩课中我们发现,每次辩课前,老师们都会精心备课、反复琢磨;每次辩课中,老师们都会积极思量、敏锐鉴赏;每次辩课后,老师们都会深入反思、舒畅写作。换句话说,有效组织的辩课会形成一个磁场,把老师们的智慧紧紧地聚集在一起,进而产生一种难以阻挡的草根般的效应。在这个磁场中,大家自由平等,表露的是真情,挥发的是洞见,突破的是瓶颈,解决的是症结,吸纳的是养分。长期以来,蕴藏在教师心中的“草根”,一旦在思辨中唤醒,就会势不可挡、璀璨烂漫地绽放。以语文为例,围绕美文美教、有效提问、情感教育的渗透、阅读兴趣的激发、科普文如何教、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等主题,思路越辩越明晰,道理越辩越清楚,不知不觉中,大家的视野拓宽了,灵光也闪现了,教材的开掘也得心应手了,课堂驾驭也游刃有余了,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学习着、成长着、快乐着!活动成绩空前,乐于钻研、敢于探索的教研正能量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年轻教师易兴花,她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圆圆的沙粒》。在一次、二次磨课后,在同组老师的辩课中,听着同事们的建议,泪水滴落在她不知改了几遍的教案上。有的说:语文课就要体现语文性主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欣赏各色珍珠的画面就要少而精;有的说,一堂课要有一条主线,自己心里要有谱;有的说:语文教学“读”要注意方法的指导;有的说:在“读”时告知的方法会让学生依葫芦画瓢,造成情感的缺失,应重在“悟”……组里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最好的教法,没有你的,我的,他的,只有思想的碰撞,集体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当时的她也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她的课博采众长,围绕制定的目标雕琢细节、博得学校磨课组的好评。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她成长最快的一个学期,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个过程。这是磨课在提升一个老师的素养,高素养的老师又在营造分享、诚恳、包容的辩课文化。
“辩课”让教研春色满园
辩课展现了教师鲜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展示了教师个人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沉淀,充满人性化和个性化,表现出教师追求卓越和专业成熟的精神面貌。所以老师们欣然接受了这项活动。两年来,我校会议室每周都有老师在辩课,每周都有“三维”一体成果展示课。参加市、县优质课竞赛,几乎是临时通知,即时参赛,均获得好成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同时,大家又将这种审视的目光重新分析,反思自己的常态课堂,研究把握自己具体的教学行为,真正向“高效课堂”迈进,是“辩课”催生着这满园春色。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