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视角下的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全过程,与之对应不同的就业心理特征,需采取多样的引导途径.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阐述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表征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激发就业动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破解就业难的困境.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引导
  中圖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5-0123-03
   大学,正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的重要时期,心理状态的优良不但会影响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行为表现与抉择,也会对个体职业生涯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大学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是新时期大学生更好提升自我修养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正确把握大学生就业心理,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一节.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生涯(Career Development)最初是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下文字,其早期含义被解释为“路径”,它涵盖的主要思想是个人生命的全部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具体可理解为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有关于职业的活动或职业行为的总和,同时也包括对于职业的需求的表达.美国生涯理论家萨伯1957年撰写的《职业生涯心理学》中提到职业生涯规划又称为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另一个称法[1].通过对自身和各种选择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的了解与探索,对生涯决策的制定有很多研究,如桑普森、彼得森、伦兹、里德斯提出来改变人的消极观念的方法,分别是找出消极观念或者陈述;挑战这些想法、陈述的合理性、有用性和真实性;改变消极观念变消极为积极的想法陈述;按新的方式行动,并与新的想法和陈述相一致与对应.根据生涯理论家安妮博士对生涯有关复杂事实的研究,她对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生涯行为进行研究,用12个因素解释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这12个因素归结为四个不同的类别,设计的影响因素有总体经济状况、家庭背景、机遇、朋友、婚姻状况、学习和教育、后天习得的特定技能、生理特点、认知能力或特殊天赋、气质与个性、兴趣和价值观、性别.安妮将这些因素除性别外分为四组,分别列于公式中的四个圆括号内,安妮的分析理解为只要有动机并付诸实践和努力,转化为技能,从而掌握自我的生涯[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版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把“我想做的事情”和“我可以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的阶段,是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关键阶段,是人生事业发展的起点.通过客观分析自身和外界环境,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并将计划付出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计划,提高自身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揭开就业困惑,实现充分顺利就业[3].
  1.1 帮助大学生掌握自己的命运,培养自我觉醒意识
   大学生经过高考步入新的环境,从被父母和家长管制到轻松自由的自我管理的空间转变,无论从生活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开学初期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心理现象,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会出现盲目、茫然、忙碌情况.大学生们可以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准确感知机遇,做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个人素质和修养,设计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最优路径[4].
  1.2 帮助大学生自我定位,找到实现自我理想的渠道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即对自我深层次的剖析,明确自己的优缺点,结合外部环境,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从根本上回答“我想干什么”到“我可以做什么”的问题.通过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关就业岗位的特点、能力需求、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及发展前景,客观地确定自己所具备的资本宝库[5].
  1.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合理的“人职匹配”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促进自身协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人职和谐.将人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相匹配,使职业成为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幸福感的工具,让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促进职业发展、进步的主力,实现个人自我与职业共赢.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鉴别市场信息真伪,提高保护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激励大学生珍惜大学生活,参加各种活动,积累自我职业经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6].
  2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表征
  2.1 盲目从众,攀比心理突出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00后,生存的大环境是美好而安逸的,面对着社会主流思潮,很容易会受到影响,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经历,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看着周边的同学或身边家人的意见,独立决断能力差.在择业时,会出现因为不能准确把握自身客观条件,盲目选择比他人薪酬高或者发达地区就业,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2.2 功利心强,自私冷漠
   部分大学生在职业设计方面,过多地考虑自己发展,自己如何步入更高的职业岗位,工资待遇何时变得更好,很少会考虑国家的需要,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到落后艰苦地区就业,怕吃苦,不愿吃苦,以自我为中心.
  2.3 缺乏竞争意识,依赖心理严重
   新时期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5后,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新时期父母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让他们很难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导致他们缺少主动抉择、竞争的意识.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出现依赖“身边人”介绍工作的现象.
  2.4 待业心理显著,处理能力差
   当前,我国大学生待业主要表征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两种现象.一定程度上,由于社会发展、就业制度、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大学生会出现结构性就业的现象.而“有业不就”体现了个体就业观念方面存在着问题,多为选择性就业.由于这种心理问题导致多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待业大学生与高校的互动关系较为有限,人际网构建的社会空间较为固定,待业产生的负面情绪如身心疲惫、情绪失落,如果自身不能得到处理与缓解,会引发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7].   2.5 思想较为传统,创新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多数偏好选择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等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为稳定的单位.而在实际创业初期,由于公司组建、人员分配等方面经验不足,创新能力薄弱,大学生对市场整体把握、评估及风险应对不足的若干现象,会导致创业项目失败或者中途亏损等方面的问题.
  3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
  3.1 职业生涯规划试探期:提升自我适应和认知
   大一,对于从高中熔炉中锻炼出来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新鲜美好的开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试探期,也是就业心理的储备期.这时候,对未来职业思索较少,规划模糊也不深刻.处于职业生涯试探期的大学生自我可塑性强,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建构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也是完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基础.高校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中,应充分让大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心灵深处明白人生的追求.大一期间,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提升学生适应和认知的能力,指导大学生自主完成自我认知,通过相关的职业测试评量表、游戏,全面的测评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
  3.2 职业生涯规划定向期:培养自我塑造和挖掘潜能
   二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向期,与之对应的是就业心理的矛盾期.经过一年的磨合期,大学生开始逐步适应大学的生活,慢慢开始各项课程的学习,这一年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素质的同时,应选择一些选修课,引导学生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前提下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锻炼自己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多参与学校社团等组织活动,检验自我的知识技能.在此阶段,可以重点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释压能力,增强自我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尝试兼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锻炼自我,了解自我兴趣,明确职业方向,设定目标并分析其可行性.就业心理方面,应拓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全程化体验式教学方式,运用游戏、访谈、生涯幻游等板块式教学工具真切把握大学生就业心理,将生涯幻想和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自我塑造,培养大学生自我选择和抉择能力,以更为健康的心态迎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8].
  3.3 职业生涯规划冲刺期:调整问题心理
   大三,这一学期是职业生涯规划冲刺期,是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期.通过两年的学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了基本的能力,也基本确立了自我的职业方向.本阶段,目标应关注于提高求职技能、搜索工作信息,参加相关职业培训,明确岗位和职位需求,将个人的学习计划和实践范围与将来就业联系起来.学会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本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应着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帮助学生准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让大学生结合社会要求和个性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从业前的心理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形成后,应对其进行准确评价、修正和引导,做有目标、有计划的探路人.
  3.4 职业生涯规划分化期:深化韧性指导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多种选择,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出国深造,步入社会找工作、考事业单位、做公务员、还是进行创业,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选择,四年级是职业分化期,学生就业心理的适应期[9].这个时期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在工作申请、筛选和面试方面.经过大一至大三的引导,这个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自我认知较为深刻,可以主动进行职业选择,但由于还存在传统的就业观念,对就业市场的形势把握不清晰,会出现犹豫不定、消极等待、从众等心理[8].此时的就业心理指导应准确定位职业与个人的关系,做好人职匹配,使其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提升自我综合心理韧性,重新塑造自我,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可以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鼓励大家参加招聘活动,了解学校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稳定桥梁,强化求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运用招聘面试或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灵活择业就业.
  4 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有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引导.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过程中所对应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将就业心理分为储备期、矛盾期、调整期和分化期.储备期主要时间点为大一新生,本阶段需要帮助大学生初步了解自我,加强自我认知能力培养,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可通过量表或者其他游戏方式获取自我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特质信息;矛盾期是大学生培养自我塑造和挖掘潜力的时期,分布为大二年级.调节期是三年级,是职业规划沖刺期.本时期大多数大学生已明确自我目标,确定就业方向或者学业目标,计划发展道路与途径,需要技巧性的修缮和引导.分化期处于四年级,各种就业心理在本阶段表现尤为明显,不同的心理时期应采取相应的引导教育.科学地对就业心理进行引导,让学生更为直接、科学地了解自我,使个人的职业愿望和自身素质相联系,根据对外部环境的探索,分析职位需求,了解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判断个人职业意向的可行性,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职业中,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10].
  参考文献:
  〔1〕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2〕Robert C Reardon,Janet G.Lenz.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0-11.
  〔3〕胡华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林秋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
  〔5〕王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10).
  〔6〕钱慧.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7〕徐正兴,洪庆福,方翰青.高职生职业心理困境及应对策略[J].职教通讯,2014(34):66-80.
  〔8〕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52-160.
  〔9〕熊婷婷.刍议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J].才智,2015(25).
  〔10〕方其富.当代大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就业心理引导[J].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2015(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