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赛后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几次比赛,在比赛后对所上内容进行反思,根据优秀的教学案例揣摩自己的教学,让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好几次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开拓自己的思路,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反思;摸索;转变;提升
花心思上好每一节课
记得第一次参加初中的优质课评比,我抽到的是《香菱学诗》这篇文章,我先前从来没有上过,回来后第一时间找教材研究,一看教材我傻眼了,首先,它是初三的一篇自读课而且课文内容较长,我想,如果不是参赛 对于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只会关注这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的介绍,对课文内容只会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就结束,毕竟初三面临中考,这时候更多的是围繞考纲转,对于这种课文不会重点去上,更不会花心思去研究怎么上,我还在想,运气真不好,抽了个这样的题目。可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既然比赛,在教学设计上总得有点创新,于是,我想如何找出分析文章的切入点,根据篇幅比较长这一点,我想,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再抓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归纳人物特点,探究文章主题,那根本没办法一节课完成教学,于是我反复阅读文章,最后抓住文章当中的两句话,我觉得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将文章脉络理清,展开教学。去市里比赛获了二等奖,后来,我们观摩了一等奖老师的课堂教学,这时我才豁然开朗了,我和别人的差距在哪?我在准备教学设计时是想着我自己怎样才能更好的讲授这节课,而别人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怎样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体。反思后,我的教学发生了以下转变:
1、课堂要有创新
(1)开拓思路,创新教法
创新课堂,首先得创新教学方法。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整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记得曾经在一次观摩教学中,有位教师上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文章,他把自己的这种上法称之为“斗尾倒蛇法”,就是文章从最后一个自然节入手,一步步理清思路,探究主题。我觉得一步一个问题,一个悬念解开,又设置新的悬念,剥茧抽丝,学生顺理成章探究主题。我后来在我的授课中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课堂反应较好,学生更容易理清思路,文章的主题更容易让学生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之后,我还深入思考了,有些课文为什么不能从中间上呢?比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一课时,我抓住文中承上启下的一个自然节入手,结合文题让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描写,不同情感来探究主题,我觉得也还不错。
(2)创建灵动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语文课堂一定要远离套式,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风格。就如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会犯腻,偶尔弄点咸菜萝卜也会有滋有味,所以,课堂的教学绝不能千篇一律。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巧妙的设置问题
听过很多老师的可之后会发现,但凡比较成功的课堂,都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展开教学,而授课教师也一定有高超的课堂提问能力,问题的创设既启发思维、活跃气氛又紧扣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难点、绝不是毫无目的乱提。记得在上郑振铎先生的《猫》这篇文章时,我在班级开展了一次活动教学。我设置了三个活动,一个是我是小警察,一个是我是大法官,还有一个是我是小记者,我把平时的问题通过警察、法官、记者等三个职业特征的专业术语表现出来,比如犯罪嫌疑人是谁?案发现场怎么样?作案动机是什么?案件性质是什么?学生的兴趣很大,讨论的很顺利,课堂效果显著。
(2)合理的教师点拨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常言道“点而不到会而不发,点之过度越俎代庖”,因此,教师在点拨时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不会让课堂失控。
教学不光是教,还得学
几个月后又有一次比赛,是全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这次对参赛篇目没什么要求,只是要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作用,我想到了上次参赛的《香菱学诗》,我可以把上次没有做好的地方加工一下,至于信息技术整合,我想就是上课使用PPT,播放点视频或音乐,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的教学环节中都涉及到了,于是我信心满满的报名了。
过了几天去参加预备会,开会的过程中我就有点坐立不安了,会议中涉及到的有些名词是我闻所未闻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根本没有接触到这些概念。我听的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回来之后连忙上网学习,弄清这个比赛中涉及到的课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课怎么上,课件怎么制作,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大赛就是鞭策我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认识到教学不光是教,还得自己学,想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缸水,因此在教学中我又发生了以下转变:
1、加强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的时间越长,越感觉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水平与现在的新教材相比,力不从心。一切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手段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让自己更好地运用于教学。
(1)掌握先进教的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涌现,微课的制作、多媒体的使用等无不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更多的技术手段,让这些先进的技术服务于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朝着更合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2)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想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首先你得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因此,要抓住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2、加强心理学学习,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专业素质都很强的老师,有些老师深受学生喜爱,有些老师的课学生却不愿意听,究其原因,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使师之间产生不了心灵的共鸣。所以,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诚挚的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哲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的话语,滋润心田,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记得我曾经担任过我们学校对口班的语文教学,刚接手这个班的教学,一看教材,大多数文章是这些孩子们已经上过的,于是我想我再来上学生肯定觉得无聊,没兴趣听,所以我课下花了很大的功夫,找了许多课外的知识补充课堂教学,可学校在做课堂效果调查时,学生们给我提出的建议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课本,不要讲太多课外的东西。 拿到这样的评价我开始觉得很冤枉,自己讲课外的内容,备课量其实更大,学生怎么不理解我呢?可转念一想,是我不理解孩子,我不了解他们的想法,进入这个班级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考本科,对口高考的语文考试特点就是以课本知识为主,这些内容他们曾经是上过,可掌握的并不好,他们希望再上一遍,补缺补差。由此可见,想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得了解孩子的心理。
总体把握,提升教学
这次比赛后,又参加了全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比赛,在这次参赛的观摩课上看到一位老师上的一堂专题课让我感触颇深,它将一个单元的内容,提炼出一个专题,进行专题探究学习,前期准备了将近一周,最后展示学习成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上的《香菱学诗》这篇文章,我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三?再縱观整个单元,选取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章节,我想编者决不是让我们简单的就上这一课了事的,初三的孩子,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了,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了,这个单元的安排,更多的是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把整个单元当成一个专题来上,我又回归到忽视课文内容的讲解上,但这次,我是在班级开展了《我最爱的四大名著之…》主题活动,在开学初就布置任务,希望每个学生选一部自己喜欢的名著进行阅读,要么介绍自己喜欢得人物,要么介绍喜欢的故事情节,只要和这个著作相关的内容都行,每个孩子5分钟左右的时间上台讲给全班同学听,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了每个孩子的阅读量,我觉得学生跳出了狭隘的小框框,真正提升了孩子们语文素养。从此我的课堂又发生了以下改变:
一、整体观照教材,明确三维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效果。教师要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导出?还要想一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等等。在备课时既要想到知识点的深度、广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太深上下来毫无意义太浅又会浪费时间),又要横向、纵向联系(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或本门课前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突出重点、难点。将这些经过反复的推敲后确立明确的三维目标展开教学,最终遵循准确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三个原则
二、摆正心态,参与比赛,自我提升
从我一次次的比赛来看,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新的学习,每一次比赛,都有一些新的收获,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积极参与比赛,在大赛的磨砺中不断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也许不难,但要上好每一堂课并不容易,但是我相信,只要用心反思,努力创新,你的课堂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