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趋同发展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是一个名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才立足于社会的思维能力支撑,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有目共睹,此时当代的大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亦步亦趋的推进工作是难以在时代的浪潮下,体现自我的价值的,那么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就至关重要,可借助科学与艺术的趋同模式,依从大学生的常规思维习性,导入多元化的思维引导策略,使得大学生在科学的感召下,在艺术的熏陶下,能够逐渐的认识自我,形成独立的思维观念,依从事物的表现看本质,为大学生提供创新驱动力,形成创新意识,达成自我进步。
关键词:科学与艺术;趋同发展;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引言:科学是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艺术是构建人们审美价值与感染人们情绪的基调,科学与艺术均从深层次的内里干预学生的思维视域,使得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扩展,期间两者的趋同协作,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迸发,为其提供了创新的灵感,在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作用干预下,学生的想法不再千篇一律,他们有了创新的动力,明晰了创新的目标要求,创新的过程中具备坚韧的意志力,能够自主的查漏补缺,填充认知的空白,实现创新过程中的心理满足。
一、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个人原因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认识与动力不足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较为薄弱,处于一种被动的模式,等待教师传输信息,并灌输有关的理论,标画出重点难点通过教师的解读去死记硬背,这种教学的形式已经习惯性的让学生不再自主的思考问题,他们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势,创新在学校求知的过程中难以体现出价值,学生只要依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将已知的内容牢记于心就能够获取高分,他们长时间的处于一种固化的常规模式中,缺乏打破这种桎梏的勇气,另外部分的大学生虽然意识到新时期的创新是必然的结果,日后走进社会也同样需要不断的创新思考给自己的人生拼搏出一番天地,但周围的创新氛围不足,他们往往需要较为直观的成功,难以接受创新的失败带来的打击,空有想法很少落于实践。
2.高校原因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教学形式仍旧较为单一,虽然目前的部分高校已经展开了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企业的实习锻炼,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但学生到了企业后,通常与自己的工作想法有很多的出入,实习中也并没有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部门工作中,学校又难以远程对学生的行为、工作过程进行监控,处于一种教育悬空的状态中,仅仅根据学生的总结与企业的评价去了解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始终敷衍了事,高校的教育模式从教材上的照本宣科,转化到PPT上的照搬照套,学生缺乏创新的锻炼机会,另外高校的教育检测中,仅通过书面的形式制定分数值,导致学生的优势难以突显。
二、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
1.增强大学生对创新能力自我培养意识
面对纷乱的世界,五花八门的资料信息,通过校园的渠道、网站的渠道、家庭的渠道、社会的渠道传输到学生的视域中,尤其是互联网平台上实时更新的信息内容,时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想法,所谓“三人成虎”,这些信息内容与网络上的热评热议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主体思维观念,一些积极健康的资料能够给学生以良好的创新启示,开拓学生的视野,一些较为激进的、反面的信息也难免引导学生随波逐流,走进思维认知的误区,那么就应从科学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建构逻辑思维、独立认知思维、情感思维等,能够甄别信息中的真实性,进而在积极信息的影响下构建创新意识。学校可组织科学创新大赛,给予学生创新的平台。展开校园的科学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现代技术VR/RPS等多体验科技的力量,通过互联网平台鼓励学生开发出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新任务方案,展开校园的科技交流、科技论坛、科技讲座,使得学生对创新产生兴趣。
2. 增强大学生对创新能力自我培养认知
突破传统的单一化教学形式,通过问题情境的设定,让学生在一定的假设氛围中,结合对艺术的思考进行不同视角的解答互动,此时要尽可能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虚构一幅生动的艺术情境,可结合校园的细节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模拟构思,或者对一个抽象的问题展开集中化的头脑风暴,快速的联想到水的有关内容,你通过水联想到了什么?通过类似的问题展开短时间的思维碰撞,创新思考的内容并非都是有理有据的,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反馈,让其小组之间进行整理,结合自己的专业计划“大学生xx体验”,包括一个创意的营销方案、一个创意的校园宣传途径等。
3. 对科学与艺术趋同思维训练实验方案的效果评估
创意想法通过一个观念的产生,到小组的互相填充,到最后的实践模拟,整个过程中,由学生为主体参与,通过资料的收集归纳、信息数据的规律分析、实践结果的反馈等,将抽象的创意想法梳理为具象化的方案流程,在此期间学生的科学认知与艺术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那么教师应及时的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状态进行效果的评估,也让学生意识到哪些思维是短时间难以落实的,哪些想法是较为贴合实际的,学生一方面可以谈论在科学路上遇到的一些阻碍,一方面也可以谈论艺术思维中感官与情绪的冲击效果,唤起学生已经隐藏的熟知的知识模块,走向未知的探索空间中,展示不同小组实践中的创新结果,以此给予彼此激励,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得科学和艺术趋同下的创新思维逐渐变得活跃起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渐的开始独立并成型,此时的教育不仅是要继续的传播知识内容,更多的是牵引学生的视线,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灵活多变的状态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联想,启发学生思考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营.对创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及思考[J].世纪桥,2016(09):76-77.
[2]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6-121.
[3]孫永玉.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和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88-91.
[4]侯俊梅.论科技创新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成都理工大学,2013,22(36):12-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