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朗读,是小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朗读,无论是略读课文,还是精读课文,都是学生自我感悟的一个过程,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除此之外,朗读还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儿童的朗读训练,任重道远。没有经过这个阶段有素的有序的训练,后期的默读、阅读则不可能事半功倍。在朗读中建立起正确的情感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及从文学作品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朗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真乃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并没有十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般而言,每个学校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朗读时间,假如反反复复地读课文,一天天地重复读,直读得如和尚念经般,只会让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丧失殆尽。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更应该精选一些适合小学生朗读的名著名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验读书的滋味。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教师范读、好媒体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知道,一些字是用眼睛来读的,一些字是用心来悟的,而另一些字是需要出声诵读的。教师根据不同体载的课文,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韵味。在每个生命的黎明,我只让学生诵读那些需要出声诵读的文字:简单清浅的韵文,趣味盎然的童谣,优雅的古诗词,多姿多彩的现代诗歌。这些语言,其韵味包含在声音里,能从耳朵钻人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
  在教师范读课文时,讲析课文时,与学生交谈时,首先要求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口齿清楚。然后要求教师用“心”、用“情”去范读课文。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范读和学生的朗读应该是学习本文时的重点。而教师的范读应该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开台好戏,也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我在教本文时,配上悠扬舒缓的轻音乐,只范读两遍,尽量声情并茂,分清轻重缓急。在范读过程中让学生从听觉上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把学生的身心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作者所描述的《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是通过教者和音乐这一媒体,教师范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一人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到他们自己难以进入的这种境界,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这种有目的的情境渲染,激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然后,我抓住一些重点词和佳句,作一些必要的具体的指点。例如:文中抒情的句子“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在指导朗读时,特别加以强调,就更加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这时,学生如痴如醉,有的睁大眼睛,而有的则闭着眼睛,我觉得这是他们在用“心”朗读,用“心”体会课文的美感。这时,让学生放声朗读,尽情尽兴地朗读,把感觉到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古语说:“言好心声”不正是这样的印证吗?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意境,在领悟意境之后再次朗读,之后我所谓的讲析,只把它当作陪衬,点缀。出乎我的意料,在快要下课时,有一些同学竟然说:“老师,我会背下来了。”
  二、形式多样、设平台
  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必须形式多样,切忌形式单调。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学生口干舌燥、头昏脑胀,要适当创设朗读的情境,创设一个让学生愿读,乐于读、争着读、会读的氛围。这方面我作过如下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配音朗读。学生朗读时,根据朗读的不同内容放些相应的音乐;(2)播放录音,让学生静听,欣赏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文字广播;例如赵忠祥的“动物世界”解说词,新闻联播等;(3)在展读时举行学生作文诵读比赛、古诗词诵读;(4)让学生当小解说员,当小导游员,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都有想试一试的愿望,教师再趁机指点;(5)分角色朗读。
  三、链接生活、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所以我们可以让课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来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得到加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解决的办法就是查字典,但字典里的注释往往与文中不太符。如《穷人》中写到渔夫的家“温暖而舒适”,“舒适”一词,字典上一般注释为“舒服安逸”,而在课文中仅是指“把地扫得千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食具干净,挂着白色的帐子的床上孩子们安静地睡着。”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就会领悟到“温暖而舒适”在这里的真正含义,真正感受到桑娜的勤劳。
  四、利用插图、理解意境
  指导学生朗读,再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基本思想。《第一场雪》的插图,在画出了雪景美的基础上,还写了人的活动,“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如果提出:“除这幅插图外还可以作几幅插图?”当你朗读这篇课文时,心中会涌动什么情怀?”启发学生去思考,讓学生读文看图,加深印象。而接下去的一幅图中未能展示出来,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再现此情境,这样逐步养成习惯,在今后的朗读中即使课文没有插图,学生也能读文想景,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坚持不懈,水到渠成
  学生朗读能力是有差距的,情况各不相同,同样一篇课文,理解有深浅,感受各有不同,各有所长,各有其短。但通过长时期的训练,其能力都会有提高。在这坚持不懈的训练当中,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促进思维的发展。只有长期不懈地努力,才会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使学生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使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一句话,千招万招,只要让学生体味读书之乐就是好招。更有“无招胜有招”,那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去读书吧!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你会更加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