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磨去粗浅见精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本期学校新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的磨课活动中,我选的是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二单元第4课《四个太阳》。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给夏、秋、冬、春四个季节分别画了一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其善良的心地,美好的心愿。
  為了把这篇课文上成理想课堂,磨课总共进行了三次,这三次经历的所得,是我教学生涯中挖到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果把我的磨课活动看作是取经,我不知道经过三次磨课后的课堂是否算取得了真经。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比喻可能太夸张了,因为唐僧取经西行十万八千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战胜无数次的艰辛危险,才取得真经。这次磨课活动的时间远远没有取经的时间长,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也远没有那样大。但我愿意以唐僧取经的心路历程,来贯穿于这次磨课活动的全过程,为自己真真切切地取到“真经”。
  一磨“激情四射”。
  第一次上这堂课是在一年级4班。这个班是全年级最好的班,上课前我信心十足。上课时,学生面对一位新老师很兴奋,我也是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整堂课气氛活跃,课堂在我的掌控之中,并且顺利完成了我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一个环节的确不如我意。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小画家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原文是“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学生扮演落叶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香甜,以此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学生始终不能说出落叶的小伙伴是谁,更谈不上用第一人称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香甜了,此环节让我很懊恼。
  课后,来听课的老师却给我指出了很多不足,比如:教学环节太多,提问不够精练,教学设计未能完全紧扣本文。听完意见,我依然满怀希望,毕竟我也是有十年教龄的老师,公开课也上得不少。我并没有认真琢磨,仅按照他们给我指点的部分进行了修改。我的掉以轻心,让我尝到了苦头。
  二磨“跌入谷底”。
  第二次上这堂课是在一年级2班。我信心十足地站上讲台,本以为驾轻就熟。但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就知道这节课被我搞糟了。这个班的孩子很乖,纪律很好,但好像面对我时没有热情,加之王校长、邓主任、王娓娓老师也在听课,我的紧张感便不油而生。所以在上第一个自然段时,我想调动学生们的激情,在提问时我说的话就很多,浪费了时间。上完第一自然段时,已经8:45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破罐子破摔吧,耗完这节课吧!所以在上第二自然段时,我就故意拖延时间,上完之后又回到第一自然段。整堂课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课后,我的心像跌入冰窖,沮丧到了极点,一直搞不懂为什么第一天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换个班就不行?课后,王娓娓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所在:这堂课的准备不足!比如,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PPT的展示没有针对性……这些都是教师准备不足的具体体现。王老师犀利地点评,顿时让我坠落深渊,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筛子,浑身都是眼儿,十年的老师白当了。
  临近中午时,我赶紧找到何敏老师,说出听课老师指出的不足之处,请她帮我研究教案。她毫不推辞,对我的教案逐字逐句地分析,针对有问题的教学环节给我出谋划策。下午,王晓蓉老师又结合这两堂课指出不足,反复强调要紧扣文本。比如:整篇课文是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送给四个季节,课文顺序是:夏秋冬春;而前两节课我板书设计的是:春夏秋冬。课文描写彩色太阳送给春天那一段,指导我要引导学生体会春天颜色多,紧扣“多彩”这个词理解。
  其实,从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王晓蓉老师就告诉我要紧扣文本,根据文本设计教学环节。说实话,我一直没有细细琢磨她说的这一句话。前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在网上找的,仅做了部分调整,并不完全是自己设计的,当时也细细读了这个教案,觉得没问题,哪知道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根本不适合这个班的学生。
  经过第二次磨课,我才明白“画虎不成反类犬”,偷懒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为了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翻阅网上相关教案和视频,回味每个老师指出的不足之处,品味王晓蓉老师说的“紧扣文本”。猛然间如醍醐灌顶,瞬间打通“任督”二脉。有了灵感,修改整个教学设计、制作PPT便得心应手。
  三磨“枯燥乏味”。
  第三次上课是在一年级3班,这篇课文学生已经学过了,加之第二次磨课受到的沉重打击,我奔着能顺利走完教学流程去的,整个课堂也确实按部就班地从头上到尾。尽管一堂课结构清晰了,我的语言精练了,学生在我的牵引下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我的心思没有逃过王校长的眼神,她指出了整堂课教师没有激情,对学生的评价不具体。原来,课堂貌似没有问题,但缺乏激情和活力,恰恰就是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
  虽然教学流程顺利完成了,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能按照我的指引说出落叶的小伙伴是谁,也能用第一人称邀请落叶的小伙伴品尝水果的香甜。但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的提问还是不精准。为了达到理想的状态,我翻阅网上相关教案和视频,学习别的老师是如何设计这一环节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难关终于被攻破了。
  经过三次磨课,我收获颇多,公开课也拉开了序幕。周二全校进行语文教研学习时,我上了这节公开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例如:在讲解第二自然段,设计的学生扮演落叶,用第一人称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香甜,在这次公开课上还是失败了。我问:“落叶是怎么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学生回答:“落叶邀请小兔子品尝苹果。”“落叶邀请小猴子品尝桔子。”……这与我的设计完全不一样,我想要的是:小兔子,你好!我请你去品尝甜甜的苹果吧!诸如此类的答案没有一个学生说出来,我没有及时纠正,被学生的答案带入了误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另外,为了在公开课上呈现写字的理念,我在文中选了“秋、校”两个字讲解,但仅仅体现了识字理念,没有完全渗透写字理念。这就告诉我,要想课堂理想,重在平时的渗透。只有仔细地研究手中的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充分周密地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案,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经过磨课和公开课,我不再雾里看花。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紧扣教材设计教学,不能完全使用拿来主义。其次,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出现的不同状况,要学会灵活调整教学设计,不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缺少活力,而是我太死板。无论一篇课文上几次,都要如同第一次吃螃蟹一样充满新鲜感。第三,以前我制作PPT就是为了整堂课花哨些,听了王娓娓老师的点评,我才知道PPT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实实在在为课堂服务的教学手段;PPT不是随心所欲的出示,而是要有针对性的展示。第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请不同的老师进课堂,要请专家进课堂,才能更多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闭门造车只会得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第五,反观各位专家和老师在磨课过程中对我的点评、指导,对于别的老师上课如何点评也有了方向,各级参与,恰当点评也是自身不断进步的一种手段。
  通过这次磨课活动,忽觉自己曾经竟是“一个混世魔王”。在此,我想说出我的心声,磨去粗浅见精华,一堂优质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最终“磨”成真经的。磨课重在“磨”,不仅是磨课,更是磨心,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越挫越勇的心。正如我在第二次磨课后发在朋友圈的一句感言———磨课就如同钻木取火,当你把最初的热情和信心都磨成冰冷的木和石的时候,最后你就会钻出希望之火!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实验小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8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