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数学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完整性。小学作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后续的求学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作业水平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乘着新课改的列车,将创新作为引导教师前进的车头,把学生今后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位,切实保证教学环节的真实性与合理性。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小学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的意义、现状,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改革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意义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将最终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所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新课改的教学原则,把学生的生活经驗与教学知识结合,创新出高效、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进而达成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目的,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与课本的亲切感。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现实问题
生活化的教学早已在小学教育中被提出,目前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应用题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中最典型的例子,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课堂中也会引入生活实例,便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由于教师对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理解不深,认识不足,会出现教师举例与生活实际有差距,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等问题,造成“伪生活化”。
(一)举例不切合小学生的认知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一些生活实例不能深刻理解。例如在教授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本上的例题是用黄豆做豆腐来讲解这一节内容。豆腐作为食物,是学生日常接触的物品,看似例子贴近生活实际,然而在小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中,他们并不明白黄豆与豆腐的关系,更不能理解4斤黄豆是怎样转化成1斤豆腐的。这种“伪生活化”的问题,不仅造成学生不能理解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而且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在课本中去掉这些不切合学生认知的问题,创新出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例子。
(二)生活化案例不具有严谨性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的求生生涯的第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影响。在课本中的例题应该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要符合逻辑。在教学中,由于对于生活的观察不仔细,会造成教师教学方案不具有逻辑性,影响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认知。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教授学生多边形面积时,是以校园的花坛引入的。这样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认知,学生会以为校园的花坛都是多边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花坛不仅有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圆形、椭圆形。
(三)教师的生活化举例过于随意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直观地面对知识,但是由于随意举例,不仅不会帮助教学,而且会造成学生认知困难,影响学生理解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十以内的加减法时,会用两种类型的物品使学生相加,通过对不同物品的分类和相加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用手指代替大脑思考,计算加法,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可利用的教学工具不够丰富
数学的教学工具不仅是课本和尺子。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方案需要更新,教育系统对于教师的教学工具也需要更新。小学是学生对于各种生活概念的形成时期,东西南北的方向感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都在小学的课堂中传递,而这个感觉与概念不能只通过教师单纯的填鸭式教学进行,而要借助于一些生活工具。例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通过多媒体和课本都不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一千克到底是多少。这时如果有一个一千克的教学工具提供给教师,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测量这个物品的重量,从中便能够理解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这种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工具,使教学贴近生活,也使教学课堂具有亲和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方法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
数学对于学生的考查方式虽然仅仅局限在试卷上,但是教学的本质为了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数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极其密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观察与生活有关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例子;在学习平行线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教室中有多少平行线,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章节。当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理解数学知识,再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收获学有所用的喜悦时,就达到了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合理编排教学方案,充分发挥生活的教学作用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的课本内容不太贴合小学生的理解范围,因为目前教材的一些概念不明确、清晰。由于教材的编排不能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口味,所以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高效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准确围绕学生的兴趣点,从生活出发,设计出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学习的教学方案。根据新课改的教学需求,把教材中一些不明确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生活中应该细心观察,不断寻找可利用的生活实例,不断创新教学方案。
(三)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展现数学的魅力
由于目前新科技的发展,社会热点通过电子设备迅速传到千家万户,而当代小学生不仅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动漫电影,对于社会热点也会有所涉猎。通过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好奇心,引入数学问题,体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的目的。例如在我国的火箭发射后,教师可以通过火箭的一些数据为学生出几个简单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题,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新课程改革所推崇的,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缺少的。借助社会热点可以帮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会应用于生活的真理。
(四)在体验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形象具体的实物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而对于一些抽象的、不能直观表达的事物往往一知半解。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时,引入学生便于理解的生活场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学课文中“可能性”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动画场景:一个草场出现了草食被盗的现象,而最后出现在草场的小动物有小羊、小兔子和小老虎。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完动画后提问:“你们猜猜是谁会偷吃草场的草呢?”同学踊跃回答,有的说小羊,有的说小兔子。教师继续问“为什么不是小老虎呢?”学生回答因为小老虎不吃草。这种对于生活经验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五)在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后,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已经离课堂越来越远了。教学的重点在于实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后可以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乘法一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出现的用到乘法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实践能力中的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会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知识。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意义不言而喻,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执行者、课堂的主导者,对于教学生活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联系生活,创新出符合学生认知教学方案,逐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爱程度。
(责任编辑 李 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9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