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对于小学生的特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小学生是祖国的幼苗、民族的希望,所以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不容忽视。在学校的教育学科种类中,语数外等升学必考科目一直是全校师生和家长的重心,也占据了学校和社会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新课改的实施更是要求我们教育者将目光转向学生,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人才。这时候,学校的美育工程就成了一项系统化的、重要而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开拓思路,积极创新,脚踏实地,用热心与爱心来完成。教育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要开辟一条符合现实情况的美育之路,首先就要了解在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情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更好的方针策略来完成我们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美;审美素养;绘画教学
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无处不在的。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里的眼睛并不是指真实的眼睛,而是一种近似于眼光的含义,若把它升华来讲,就是一种审美。所以培育人类的审美,从小就应该开展。培养艺术家也许是极少数的精英教育,可是审美能力却应该是一个民族的普及教育。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现代的小学美术教育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不再像原先那样“可有可无”。
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绘画这种基础性的审美活动,使学生直接去体验美,在一幅幅绘画的构图与用色中体会真正的美感,使学生获得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使其学会创造美。由此不难发现,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审美教育是需要先行的。而在审美的教育中,绘画即是必经之路。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识别能力及鉴赏水平,促使他们的审美情趣由表及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一、绘画及儿童绘画的相关概念
绘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技术层面上讲它是一个以二维表面为支撑面,再加之勾勒或染色等方法呈现出创作者心理活动的一门艺术。繪画,是美术的主要门类、主要呈现方式,在艺术的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儿童绘画,简称儿童画,是由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它是儿童心理活动的直接反映。它不仅是是儿童通过自己稚嫩的双手进行的一种形式独特的自我表达,同时也能够显示出儿童对于自己所认知的感性世界的把握。儿童绘画是儿童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幼儿、少儿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是儿童用绘画来表达自我认知、发展其独特思维能力、个性化自我表达的一门学科。本文所指的绘画特指小学阶段的儿童绘画活动,体现在教育中的主要方式即为“美术课”。从通常意义上来讲,儿童画,就是在儿童时期所完成创作的绘画形式。班格尔特认为:儿童画是孩子超然于语言和理性思维之外的“象形文字”。
笔者是绘画爱好者,由于职业原因也同样喜欢钻研儿童画,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和日常的工作中一直对儿童绘画作品的解读充满了兴趣。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分析对比,笔者发现一幅儿童画的创作与形成源于孩子的性格特点,更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分析。若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自己,那么得到的学生作品与教师作品出入不大,若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素材去创作,得到的作品虽然不够完美,可是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引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绘画教学对小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三种意义
绘画,是小学生对于自我的表达,也是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表达,若要提升小学生的整体审美素养,首先要教他们学会如何去欣赏一副“好画”,进而才能去鉴赏更多门类的艺术作品,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修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对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其审美培养的重要体现方式。
小学生绘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成长氛围,充分挖掘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活动特点,并依据其自身能力对儿童进行指导性的教学。旨在通过这一过程全面开发儿童的潜质,掌握其心理活动,释放其善与美的天性,促进其心理健康。
很多人把美术课理解成一门简单的绘画课,认为上课只要画画就行了,对美术老师的理解也十分简单,认为他们只要随便教孩子画一幅画就好了。其实现实中的美术教学远远不是这样,教师需要在美术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提前备课,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上课,运用更为科学巧妙的管理办法去管理学生,从而实现课堂优化、教学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的美育的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绘画可以说占据了师生们的主要精力与时间。但是绘画究竟从哪些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素养?研究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绘画对培养小学生的构思能力有益
在我们进行美术创作之前,首先是需要进行美术构思,这个构思主要包括对作品素材的选取、对整个作品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细节的构思等各方面。换句话说,美术构思是我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前提与准备工作,对此我们可以在作画之前,采用多种多样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想画什么,怎么去画。郑板桥以画竹著称,他提出,作画时最重要的是做到“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想画竹子,心里首先要有一个已经成熟的竹子,即没动手之前,心里已经对整幅画面有了一个自己的构思,而真正作画的过程,只是一个按步骤完成的过程,当然,这个步骤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在培养学生绘画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构图,在动笔前先去构图,再去实施创作。
绘画,并非只是为了创作一幅画而去画画,绘画的意义就是表达,而表达的前提就是通过构思去进行创作。一个好的艺术家,无论在进行写生还是在创作,首要的就是先“冥想”。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写生画家说过:在进行写生之前,都需要对着实际中的景色观察两小时以上,等到你的想法成熟了、完善了、具体了你的画才会做到又快又好又准确。 当然,这个想象不是脑中一片空白,凭空想象,而是通过一定的素材积累,来进行想象。任何事若是能做到心中有数,再按着自己的思路动手去做,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对于学生做其他事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思路,以及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绘画对培养小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益
美术鉴赏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美术审美能力,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从而进行创作,即看到一个作品,能够体会出它表达出的美的内涵。例如,看到一座雕塑,欣赏者能否看出艺术家用这座雕塑表现了什么?看到一幅立体装饰画,能否明白它究竟美在哪里?看到一件工艺美术作品,能否看出创新的点在哪里?这些都属于审美素养范畴。可是三维的或更为复杂的艺术作品,往往更难以鉴赏,许多成人尚不具备这样高素养的审美能力,何况一名尚未成年的小学生。
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眼光,首先要从艺术的最基本形式——绘画鉴赏做起,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作品的门类,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色彩的奥妙、线条的魅力、独特的构图,从而培养其丰富的联想能力。例如在日常的美术课上,通过幻灯片等形式展出一些较为优秀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明白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及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敏感度,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眼光。
欣赏图片所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会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提高作品质量。研究者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也有一些绘画的创作,在每堂美术课的绘画练习任务之前,为学生展出自己的优秀作品,与学生们分享,让他们指出好在哪里,哪些是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的水平。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儿童画示范作品,并进行分步骤讲解,使得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成竹在胸,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可以达到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构思,而后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创作。
(三)绘画对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有益
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孩童时期才具备强烈的被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儿童是最容易受成年人的引导与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远高于成人。這些得天独厚的天赋使得孩童时期的美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对今后的审美观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从生下来就在不由自主中进行美的寻找活动。人们渴望美,热爱美的东西,这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就会表现出来。蒙台梭利在自己有关早期教育的书中就曾指出,孩童时期,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孩子天生就会发现美,对美的事物表现出其独有的敏感性,例如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或事物。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们想要体会艺术的心情也在日益增强。尤其进入小学以后,他们对于美的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并日益凸显其个性化趋势。
尤其小学美术教师应当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释放他们的天性,陶冶学生良好的、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情操。基于其对美的需求,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美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美、体会美,让孩子具有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审美观,这样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使孩子从小生活在美的事物中,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确定正确正方向,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什么样的美才是我们需要发现和守护的,什么样的精神才是需要我们加以传承的。这样的教育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尽心竭力地将美育这项浩大的工程带进我们的每一堂美术课和每一次美术活动,使艺术在日积月累的教育活动中得以渗透,使学生通过绘画来认识美、感知美、捕捉美,使学生在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逐渐引导下绽放华彩。只有通过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感染,才有可能使得小学生从绘画中发掘美的事物,接收美的讯息,创造美的作品,传承美的精神,将美与艺术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
西安高新一中沣东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