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培养“人”的理念和措施存在着千差万别,但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所以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今天我们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教育目的;借鉴
  
  在当今教育竞争越演越烈的时代,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是教育内容中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不仅把“人”当作教育的对象,而且把“人”当作教育的核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培养“人”的理念和措施存在着千差万别,但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所以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今天我们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追溯到原始社会即教育的萌芽时期,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组织,但是原始社会的人类已经开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行动的模仿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这时的教育多和生产劳动相联系,通过口耳相傳和亲身示范,达到传播劳动技能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中,主要还是以培养劳动者为主要目的的,同时也为了维持氏族及自身的生存而服务。
  随着物质资料的日益丰富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目的也在悄然发生着种种变化。教育已经不再单单为了培养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而是进一步演变为以培养阶级统治者为主要目的。随后,教育的机构也应运而生。奴隶社会一共分为夏商周三个朝代,据记载,在我国的夏朝时期已经产生了正式的学校,关于夏朝学校的传说一共有三种,分别是庠,序和校,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他主要是一种养老机构,序和校是夏新增加的。在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那么习射的话,就必须要习礼,所以要求射者与观者要遵守长又先后的次序,所以就叫序。那序他原来也是学习射箭打靶的一个场地,他显然是从事军事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那校呢,他原来是养马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为操演的场所,这同样也是为了军事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从这些机构的设置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并不能完全说是真正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他应该说是一种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场所,所以夏朝教育目的应该就是要培养具有道德伦理的军事人才。到了商,学校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庠,序,校和瞽宗。那时候国家大事有两种分别是,祀和戎,也就是说在于祭祀祖先和军事征伐。那么从事军事教育的主要是庠和序。那么从事礼乐教育的呢,主要是学和瞽宗,所以说,那时候商代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培养能够明确君臣上下长幼规矩并懂得一定的军事技能的人才。西周时期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六艺教育,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从学制上来说,一共分为小学和大学。他们的入学年龄是不一样的,并且这两个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在小学,是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在大学呢,主要是以礼乐和射御为主。因为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统治者和管理者。所以大学和小学的教育目的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夏商周时期的教育是为贵族所垄断的,体现了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特点,从教育目的上来说,这个时期培养的主要就是礼乐人才,军事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火不断,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官学衰败,私学兴盛,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这个时期不同流派的教育家主要倡导自己提出的政治学说,为各国君主培养可以为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而效力的知识分子。
  秦汉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同时这个时代也成为了封建教育制度化的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在教育文化领域里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秦二世的昏庸无能,导致了秦朝的急速灭亡。此后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的教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继续发展,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出现了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太学”。太学的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所以也促成了经学繁盛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此时的教育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这时期豪族不但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土地,而且在政治上也处于统治的地位。他们为了保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严士庶之别”。这种制度是根据门第来选拔为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此时的教育已经成为了门阀士族维持自己地位和权利的附庸品。
  隋唐是我国封建教育繁盛的时期。在唐代,经过开国后一百多年的经营发展,官学制度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中央有六学一馆,地方有府学、州学和县学。此外还有大量的私学和书院。另外科举制度也更加完善起来,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为朝廷选拔各类人才,使得寒门庶族也进入了统治阶层,有了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这对于推动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持续发展的并有所改革的时期。宋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称雄的危害,实行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极力推行尊孔崇儒的政策,提高儒学地位。到了元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对异族的统治,同时也为了推崇理学,要求蒙古国子学生也要学习程朱理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另外,元朝还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备的官学体系,设立相应的学校培养儒学人才。元代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维护了本族的统治,在客观上也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权利高度集中,所以在教育领域也显现出了文化专制的特点。明清统治者大都推崇程朱理学,加强思想监控,在清代甚至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文字狱,并且科举制度在此时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采取八股取士的方式,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力,不利于实用主义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了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看到,各个历史时期,培养符合历史需求的人才是教育的主题,所以教育的改革应该应时代的需求而进行,客观地分析当今的发展趋势和历史任务,辨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思我国历史教育传统的利弊,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和适应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人实现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