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模式,形成德育合力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也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如何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作用,为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校;家庭;德育合力
  
  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的成长不仅会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忽视了品德的形成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很难产生实效性。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相互合作的教育体系,保障学校、家庭教育目标一致,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受历史原因的影响、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多方面错误思想的影响,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学校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打破封闭式教育体系,努力创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家校携手合作的德育教育体系,增强育人效果。
  一、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评价机制的影响,许多教师过于看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识点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之,由于缺乏对德育教育的思考与深入探究,很多教师采取的德育工作方法还比较传统、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与青少年发展特征不相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匹配。
  2.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很多家庭问题也随之而来。近些年来,单亲家庭日趋增多,问题家庭也比比皆是。而不同的家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对孩子娇惯、溺爱,使得孩子形成了极端任性的性格;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常年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孩子留守在家,长期的孤独,造成有些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还有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对于孩子缺乏科学的引导。
  二、学校、家庭德育教育不和谐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很多家庭教育只看重孩子的“分数”,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使孩子身心疲惫,缺乏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缺乏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2.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
  传统思想观念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情,与家长无关。这种观念导致学校、家庭教育严重脱节,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例如,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来做家访,无非就是来找麻烦的,来告状的;而有些教师则认为,我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家访是额外的事情。如此一来,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不甚了解,而教师对学生在家的表现、思想情绪也不清楚,双方无法及时互通信息。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造成有问题的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迷失了成长的方向,还有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
  三、家庭、学校两者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是社会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把青少年培养成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崛起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要想全面提升人民的基本素养,就需要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全面结合的教育观念。让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相结合,推动德育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我国应该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办学模式,确保学生在校内、校外都有人管,形成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让学生离校不离教,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四、学校与家庭教育结合构建的策略:
  1.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身体素质、行为养成、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教育功能,抓好德育工作。
  (1)贯彻“三观”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是奠定学生“三观”的基础,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全面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利用思德课、班队会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知识的灌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家庭道德观,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学生。
  (2)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需要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从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拥有强烈的是非观,懂得对与错,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哪些是必须倡导发扬的,哪些是坚决反对的,引导他们及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从小处着眼,从我做起,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结合活动,相机教育。学校德育教育,除了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理论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利用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等,开展纪念、庆祝活动。国庆节组织朗诵会,让学生朗读赞颂祖国的诗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意识。在开学初,给学生布置制作教师节手抄报的任务,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学风。在今年重阳节活动中,我抓住重阳敬老这一教育契机,让学生明白“百善以孝为先”的道理;组织开展“孝亲感恩,尊老敬老”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感恩贺卡和折花。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通透的心灵参加活动,以美好的心境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别出心裁的制作,让孩子强化了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关爱父母的健康,多与父母谈心交流,深深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长大后要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自立自强,发奋努力,真正懂得孝行天下。又如,五一劳动节,组织公益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增强劳动意识,进而形成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借助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将体验情感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从而促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多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早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把孩子的德育放在首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1)学校要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采取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培训,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让家长教子有方,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如,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8年12月14日,我校邀请中国好人、广东省最美志愿者、肇庆市道德模范李肇殷女士,到学校开展“公益活动我参与,做新时代好少年”道德讲堂宣讲活动。通过这次专题讲座,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积极参与子女教育活动,与老师积极交流教育学生、子女的心得体会,鼓励家长畅所欲言,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
  (2)采用互访形式与家长沟通。互访形式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两种。其中,班主任家访是学校配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种形式。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在家表现,从而更好地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在做家访工作时,教师事先应有准备,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家长状况,选择家访内容,以落实家访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打电话形式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3)建立“班级家长交流群”,推进家校合作。拉近家庭和学校距离,及时准确把握孩子成长的脉膊,为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倡导家长妥善处理家庭矛盾,感情问题,不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孩子多沟通常关注,宽严适度,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因才施教,遇到问题不要简单粗暴处理,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是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增进亲子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可以开展“热爱家乡”、“走进大自然”、“环保我参与”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如,2018年12月22日,我校组织家长及学生参观德育教育基地“雄才故里”,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认知,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同时也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束语: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实施三结合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为学生打造最优化的成长环境,即: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用学校教育的优势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让家校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倪颖锋.以网络搭建家校互动以协作共建和谐德育[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0):130-130.
  [2]宋红.全面落实德育工作共建和谐家-校-社会[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34):106.
  [3]赵宏英.德育“四举措”:切实提高育人实效[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3):21.
  [4]刘映辰.尊重合作、多向沟通,构建新型家校平台——浅谈“新基础”下的新型德育关系[J]. 报刊荟萃, 20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