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资本、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将社会资本分为市场、制度及技术3个维度,利用沪深两市55家农业上市公司数据,对社会资本、吸收能力与企业财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资本和制度资本对企业财务、创新绩效具有不显著负相关关系,技术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并且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技术资本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与财务绩效不显著正相关。企业在注重外部社会资本的同时,要时刻注重内部知识管理和不断引进知识型人才,增强企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以此来提高企业绩效。
  关键词:企业绩效;社会资本;吸收能力;调节效应;农业
  中图分类号:F 272071-09
  Abstract: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theory,social capital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market,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y.Using 55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s,the paper explore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absorptive capacit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market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capital have no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to corporate performance(finance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technical capital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d absorptive capacity positively adju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absorptive capac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novation performance,but i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positively.While focusing on external social capital,enterpris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ter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ant introduction of knowledge-based talents,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absorb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so as to improve corporate performance.
  Key words:corporate performance;social capital;absorptive capacity;moderating effect;agriculture
  0 引 言新技术的涌现、市场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风险性逐渐增加。由于资源、信息、技术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约束,企业很难独自进行创新活动,不得不从外部寻求合作来弥补自身创新的不足,提升企业绩效。社会资本作为企业创新的关键来源,有利于新观念产生、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扩散,已成为企业获得资源、进行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重要力量[1]。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市场机会、隐性知识和人力资本,对提升企业绩效有着积极的效果[2-4]。
  相对于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企业外部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的学者认为,企业内部有效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企业绩效的提升同样重要。徐超、池仁勇(2016)指出,企业在获得新的市场资源、信息资源及政策等社会资本支持后,为了保证企业绩效的提升,就必须拥有较强的吸收和整合能力来转化这些资源[5]。刘新同,许娟娟(2017)认为,企业有效的识别、吸收和利用内外部的资源和知识,已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6]。为了加深对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了解,部分学者将两种理论相结合,以吸收能力作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素来探究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戴勇、朱桂龙(2011)以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以94家广东制造企业为样本,探究了产业界内和产业界外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7]。马超(2012)以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例,验证了内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8]。侯广辉、张键国(2013)以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对医疗、石油、交通运输等76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了纵向、横向和社会关系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异质性影响[9]。唐丽艳等(2014)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以入驻大连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为调研对象,研究社会资本和创新孵化绩效的关系[10]。付敬,朱桂龙(2014)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以广东省343家技术中心企业为调查对象,检验了内外部知识源对企业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影响[11]。戈锦文等(2016)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94家农村合作社进行了调研,研究了社会资本与农村合作社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12]。类似的研究还有任爱莲(2010)[13]、刘学元等(2016)[14]、朱建民等(2017)[15]。目前,以吸收能力作为直接或间接效应探究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55家農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相比以前的研究,本研究体现了以下特点。1)对企业绩效的测量从创新绩效、财务绩效2个方面进行评价。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多数学者仅考虑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而对财务、创新绩效两者同对进行探讨的较少。企业绩效的提升不仅要着眼于企业当前绩效(财务绩效)以满足员工、股东等相关利益者的既得利益,也必须考虑企业不断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绩效)以促进企业未来的进步与发展。   2)利用农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来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现有文献对三者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实证样本来自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农业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农业企业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然而农业企业却面临着生产周期性强、自然因素影响大、盈利能力弱、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再加上我国农业企业大多位于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管理理念相对传统,更加体现了农业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组织依赖性较高的特点。所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重视内部吸收能力成为农业企业提高绩效的策略之一。敖嘉焯等(2013)提出,由于内在脆弱性和对外部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农业企业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和提升企业绩效,就必须从外部组织中获取所需的资源[16]。农业上市公司作为优势企业代表,具有较好的科研实力与资金实力,在三者关系的研究方面值得关注。对沪深两市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即可检验企业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是否同样适用于农业企业,又对农业企业提高企业绩效,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企业层面的社会资本的定义是由Nahapiet、 Ghoshal(1998)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存在于个体或社会单元的关系网络中,是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两者的总和[17]。社会资本来自许多不同的独立来源,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对社会资本的解释和界定。一些研究人员将社会资本视为个人财产[18];有些人认为它是个人及其社会关系两者的财产[19-20];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社会资本属于群体[21]。边燕杰、丘海雄(2000)认为社会资本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与提升自身实力,不断与外部组织建立联系以此获得社会稀缺资源的一种能力[22]。总之,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和范围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与界定,而且其量化和测量的问题至今没有圆满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从企业社会资本的维度构成展开了研究。Nahapiet等(1998)将社会资本划分为3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Uphoff等(2000)将社会资本分为两种:结构性社会资本,关注外部社会关系网络等;认知性社会资本,关注组织成员间的价值观、信任度等[23]。张方华(2006)将社会资本分为纵向关系资本(客户、供应商)、横向关系资本(竞争对手、其它企业)和社会关系资本(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24]。周斌等(2009)通过对武汉市高科技园从事农业科研的企业进行研究,将社会资本分为社会关系、市场关系和内部关系[25]。戴勇、朱桂龙(2011)将社会资本划分为产业界内的社会资本和产业界外的社会资本两大类。徐超、池仁勇(2016)将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化为3个维度:企业家制度社会资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等)及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与银行、风投等)。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从3个维度来考察社会资本:市场社会资本(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等)、制度社会资本(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技术社会资本(与大学、科研机构等)。
  1.1.1 市场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
  市场社会资本主要指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等建立的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资源。Mesquita等(2008)实证研究发现,由于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容易在战略合作上达成一致,市场社会资本更容易成为企业关键的合作资源[26]。周斌等(2009)提出,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为产品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促使企业提高资源获取的能力[25]。企业借助市场资本可以识别和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克服环境不确定性,得到更多知识、信息、资金和情感等资源的支持,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由于农业企业自身的特点(如盈利能力弱、自然因素影响大、周期性强),农业企业更需要通过与市场社会资本的互动来获取足够的市场信息,以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王茜(2009)也提出,市场伙伴(顾客、供应商等)是农业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27]。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1a:企业市场社会资本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b:企业市场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1.2 制度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
  制度社会资本主要指企业与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它行政管理职权单位等建立的联系中获得的各种资源。陈光华等(2014)以广东产学研项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政府研发资助达到一定规模时,对产品绩效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28]。王涛等(2016)通过对成都市与汉中市的150家企业发放问卷,发现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平台及优惠信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29]。制度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得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多市场信息、技术、知识等关键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绩效。特别当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时,拥有政治资本的企业更能体现出竞争优势。农业企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要时刻与政府保持良好的联系,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2a:企业制度社会资本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2b:企业制度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1.3 技术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
  技术社会资本主要指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的合作中所得到的资源支持。Cassiman等(2006)通过研究比利时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出与研发机构合作可以给企业创新能力带来正向的作用,帮助企业减少创新过程中的阻碍和有效解决创新中的复杂问题[30]。任爱莲(2010)以109家中小電子信息科技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科研院所是领先技术的源头和企业创新绩效提高的关键资源。技术社会资本作为前沿科学与技术的引导者,能够帮助企业充分整合和利用内外部稀缺资源,促进企业知识的传播与转移,有利于企业及时了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展。因此,技术社会资本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了解农业技术前沿以及提高企业绩效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3b: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2 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随着学术界对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以及认识的不断加深,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和概念在被不断熟知与完善。Cohen、Levinthal(1990)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和转化外部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能力[31]。吸收能力理论假设具有较高吸收新知识能力的企业与低吸收能力企业相比更具竞争优势。该理论认为组织要有知识基础才能够吸收和使用新知识。那些没有知识基础的公司可能永远无法吸收新的知识,无论他们花费多少资本来获得它。Schumpeter(1942)认为没有开发知识库的公司会因为后续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而被“锁定”,导致组织的创意被破坏[32]。拥有知识基础对组织的优势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前一个时期的知识将有助于吸收下一个时期的新知识;其次,成功使用新知识可以自我强化,并可以激励公司继续无限期地吸收新知识。吸收能力实质上由多维度构成。Zahra,George(2002)提出了吸收能力的4种维度:获得、同化、转化、应用,并将其分为潜在吸收能力(获得、同化)和实现吸收能力(转化、应用)[33]。Murovec,Prodan(2009)从创新来源的角度,将吸收能力划分为两个维度:需求拉动和科学推动。需求拉动是指来自市场的新知识来源(例如,客户,竞争和供应商)。科学推动是指从研究和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来源(如书籍,期刊,会议,贸易和其他学术来源)[34]。学者们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吸收能力进行测度,本研究利用二手数据进行测量的主要原因是二手数据相对一手数据而言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Cohen,Levinthal(1990)首次提出利用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值)来测度吸收能力。利用研发强度测度吸收能力的还有Tsai(2001)[35],王建(2015)[36]。许学国(2013)[37]、陈光华(2014)用研究人员占比来测度吸收能力。徐超(2016)用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员工激励3个维度测量吸收能力。其它利用二手数据测量吸收能力的还有发表科技论文数量[38]、申请专利数量、大学以上学位技术人员的平均研发额。吸收能力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将知识、信息、技术等外部关键资源内化的重要途径。瞿孙平等(2017)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辨识外部环境,提高知识搜索的速度和质量,可以为企业带来有价值的异质知识,提升企业创新绩效[39]。窦红宾、王正斌(2010)以西安通讯装备制造产业为例,指出吸收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带来企业产品和工艺上的改进,给创新绩效带来正向作用[40]。邓颖翔、朱桂龙(2009)以珠三角地区企业为样本,分析了内外部创新源、吸收能力及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41]。类似的研究还有李远东(2016)[42]、董勋(2015)[43]、马珊珊等(2014)[44]。总的来说,大部分研究已经证实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有着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4a:吸收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H4b: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1.3 吸收能力对社会资本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企业绩效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社会资本,而且还需要企業内部识别、同化、转化、应用能力的支持,才能将社会资本的价值体现出来[45]。或者说,社会资本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获取技术和信息资源不足的短板,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绩效,但如果企业不能将这些已获取的关键资源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很可能受限。徐超、池仁勇(2016)以139家创业板上司公司为例,证实了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陈志军、缪沁男(2014)将吸收能力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研究外部创新源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验证了潜在、实现吸收能力均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6]。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有效识别外部信息和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知识,提高企业知识多样性和知识存量,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相反,吸收能力较弱的企业不能有效地对新知识进行接收、消化转化及利用,难以形成自己的绩效优势[47]。因此,企业吸收能力越强,社会资本给企业绩效带来的优势越明显。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5a:吸收能力在市场社会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H5b:吸收能力在市场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H5c:吸收能力在制度社会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H5d:吸收能力在制度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H5e:吸收能力在技术社会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H5f:吸收能力在技术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2 实证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文中选取2015年及以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中国农业企业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接受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内控机构的监督,同时还需要接受证监会、深沪交所、股东和社会大众的质询,其数据具客观性和准确性。剔除研发投入缺失、专利数据缺失及ST的企业,保留的最终样本为55家上市农业企业。其中,26家属于农林牧渔业,占总样本的47.3%;29家属于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占总数的52.7%.在所有制类型方面,有16家国有企业,占总数的29%,39家其他类型的企业,占总样本的71%.样本中有22家企业来自于山东省、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北京市、湖北省、河南省等10个发达地区,占总数的40%,另外33家则分布于其他省市,占总数的60%.在上市年限方面,有24家企业成立10年以上,占总数的43.6%.社会资本、企业吸收能力、财务绩效及创新绩效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于巨潮咨询网公布的各企业2016年年报,专利信息来源于佰腾网专利检索系统。
  2.2 变量测量   2.2.1 社会资本测度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相关测度如下:①市场社会资本(MC):用前5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和前5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测度;②制度社会资本(IC):用政府补助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测度;③技术社会资本(TC):用企业高管在其他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任职的单位数目来测度。
  2.2.2 吸收能力测度借鉴理论分析部分对吸收能力测度的研究成果,选择员工激励和研究人员占比2个维度来测量吸收能力(AC):①员工激励:用企业支出的教育及工会经费占员工薪酬的比例测度,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②研究人员占比:用研究人员占全体员工比例测度,反映了企业技术人员对外部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能力。
  2.2.3 企业绩效测度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创新绩效(IP)选择2016年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来测度;财务绩效(FP)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来测度。
  2.2.4 控制变量文中对不属于研究范围,但对企业绩效可能有影响的5个变量——企业所在地域、企业规模、上市年限、所有制类型和行业进行控制,分别用Reg,Size,Age,Own,Ind表示。其中,企业所在地域按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将山东省、天津市、福建省、北京市、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视为发达地区。变量的定义及说明见表1.
  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1 样本描述性统计从统计结果看,55家农业上市中公司前5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均值为23.98%,前5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均值为17.37%,每家公司平均从政府获得的补助为2 019.39万元,企业高管在其他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任职的单位数目均值3个。本科以上学历员工人数占全体员工总数的比例均值为19.68%.用于职工教育和工会活动等员工激励经费均值为628.96万元,占员工薪酬的1.33%.公司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均值1.66%,研究人员占比均值7.27%.2016年末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8.49%,2016年平均每家公司专利申请数为33项。
  3.2 变量相关性检验研究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处理和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相关系数均低于0.50)。企业技术资本与创新绩效的系数为0.339,在p<0.0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企业市场资本与创新绩效的系数为-0.281,并在p<0.0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对财务绩效具有不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制度资本与财务、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05,-0.184,但不显著。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148,p<0.1),与市场资本(r=0.250)和技术资本(r=0.255)在p<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除此之外,作为控制变量的企业规模与市场资本(r=-0.432)和吸收能力(r=-0.459)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规模越大,其自身所具备的社会资本(如声誉、品牌)也越来越高,较少依靠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网络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扩张。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往往比较杂乱,导致企业难以辨识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吸收能力降低。企业规模与财务绩效(r=0.405,p<0.01)和创新绩效(r=0.418,p<0.01)顯著正相关。
  3.3 多元回归分析表3是验证本研究假设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检验结果显示,各模型的DW值介于1.6~1.8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模型1,4仅包含控制变量;模型2,5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作为主效应的社会资本以及作为调节变量的吸收能力;模型3,6又进一步增加了两者的交互项。
  3.3.1 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2中R2由0.312提高到0.325,模型5中R2由0.315到0.419,在加入自变量社会资本和调节变量吸收能力后两个模型的解释力显著提高;企业市场资本与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系数分别为-0.067,-0.002,且两种关系都不显著;企业的制度资本与财务、创新绩效的系数分别为-0.036,-0.148,不显著负相关。企业的技术资本与创新绩效的系数为0.299,并且在p<0.0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关,但与财务绩效不显著正相关。因此,假设1~3中只有假设3b得到支持,假设1,2与文中的假设相反,结果的不一致恰好说明不同社会资本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3.3.2 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
  从模型2,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吸收能与财务绩效的系数为0.034,不显著正相关,与创新绩效的系数为0.038,并在p<0.1的统计水平上正相关。故假设4b得到支持。
  3.3.3 吸收能力对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假设,将社会资本和吸收能力中心化后得到的交互项加入模型。模型3的R2由0.325提高到0.327,模型6的R2由0.419提高到0.442,说明两个模型加入交互项之后解释力均有所提高;模型6中TC*AC的系数为0.322,并且在p<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验证了吸收能力对技术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显著正向调节效应。模型3和6中交互项MC*AC,TC*AC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也就是说,只有假设5f得到支持。
  4 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以深沪两市55家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文中提出的5个假设。研究结果证实了技术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以及吸收能力对两者的调节作用。当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较高时,大学、科研机构等技术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支持效果就越强。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等交流资源,能够得到知识和技术上的合作,给企业带来先进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对于农业企业来说,技术资本可以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不足,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市场资本对财务、创新绩效具有负向相关关系,与本研究假设相反。其原因可能是:企业与市场资本关系的好坏程度,不只是反映企业从客户和供应商获得资源的便利性,同样反映的是企业对两者依赖程度的大小。企业对客户、供应商越依赖,自身的讨价还价能力就越弱,对企业财务、创新绩效起着消极的影响。再加上农业市场不成熟的法律框架以及模糊和粗放的政府监管,导致企业出现价格战和机会主义等恶性竞争,因此供应商和客户所提供的信息不一定是可靠和有价值的,反而会泄露企业内部关键技术、知识及稀缺资源的秘密,不利于企业创新,造成对企业自身资源、知识与技术的浪费,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同样,制度资本与财务、创新绩效负向相关。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为了获得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企业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成本,导致制度资本对企业有限资源的不合理占用;另一方面,企业没能很好地整合和利用制度资本,甚至出现无效投资行为,削弱了制度资本对企业财务和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创新绩效层面,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关系,但不显著。市场资本和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制度资本和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嵌入到市场资本的资源,可能由于考虑到商业秘密的保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从客户和供应商那里获得有价值的资源;嵌入到制度资本的资源,可能由于企业的制度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已趋于稳定以及企业之间制度网络差异性有限,造成各企业之间绩效的区分效果不强。对农业企业而言,研究结论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主要依靠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等技术资本的交流与合作,且当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较高时,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就越明显。由于研发投入多,难度大的特点,农业企业更应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互信关系,以便及时掌握农业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逐渐实现商业化应用,从而更好地发挥技术资本的支持作用。同时,要谨慎看待市场资本与制度资本的网络关系,避免过度依赖与无效利用。其次,农业企业内部的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改善及提升有着明显的效果。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吸收能力是企业内化互补性资源以及提升潜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企业应该帮助公司员工看到并理解组织目前的工作来构建强大的知识库,建立一种“学习和融入新知识”的组织文化,帮助公司更好地实现目标。另一方面,企业要选择能够适应新知识的人才进入组织,创建可以接受和使用新知识的团队,以此来提高企业组织学习的内在潜力,实现外部资源与内部知识吸收能力的有限契合。
  参考文献:
  [1] Lawson B,Tyler B B,Cousins P D.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apital on buy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03):446-460.
  [2]Lee Y,
  Cavusgil S T.Enhancing alliance performance the effect of contractual based versus relation based over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08):896-905.
  [3]Collins C J,Clark K D.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top mannagement team social networks and firm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06):740-751.
  [4]唐 颖,张慧琴,李 璞,等.社会资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6):102-104.
  [5]徐 超,池仁勇.多维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0):82-88.
  [6]刘新同,许娟娟.网络众包价值协同、吸收能力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05):92-97.
  [7]戴 勇,朱桂龙.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的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基于广东企业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25(01):80-84+90.
  [8]马 超.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9]侯广辉,张键国.企业社会资本能否改善技术创新绩效——基于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3(02):74-86.
  [10]唐丽艳,周建林,王国红.社会资本、在孵企业吸收能力和创新孵化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07):51-59.
  [11]付 敬,朱桂龙.知识源化战略、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出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03):25-34.
  [12]戈锦文,范 明,肖 璐.社会资本对农民合作社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J].农业技术经济,2016(01):118-127.
  [13]任爱莲.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来自中小电子科技企业的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10-14.
  [14]刘学元,丁雯婧,赵先德.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01):30-42.
  [15]朱建民,王红燕.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6):215-223.   [16]敖嘉焯,万俊毅,黄 瓅.社会资本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3,27(09):117-121.
  [17]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23:242-266.
  [18]Portes A.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1-24.
  [19]Coleman J S.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MA:Belknap Press,1990.
  [20]Loury G C.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C]//In P.A.Wallace & A.M.LaMonde(Eds.),women,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77:153-186.
  [21]Bourdieu P,Wacquant L.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22]邊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02):87-100.
  [23]Uphoff N,Wijayaratna C M.Demonstrated benefits from social capital:the productivity of farmer organizations in Gal Oya,Sri Lanka[J].World Development,2000,28(11):1875-1890.
  [24]张方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03):47-53.
  [25]周 斌,李艳军,孙 丽.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5):136-139.
  [26]Mesquita L,Lazzarini 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SMEs’access to globalmarke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02):359-380.
  [27]王 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28]陈光华,梁嘉明,杨国梁.企业吸收能力、政府研发资助与外部知识获取对产学研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07):68-74.
  [29]王 涛,黄兰兰,周 正.外部创新源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J].软科学,2016,30(05):50-53+73.
  [30]Bruno Cassiman,Reinhilde Veugelers.R&D cooperation and spillovers: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Belgiu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04):1169-1184.
  [31]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01):128-152.
  [32]Schumpeter J A.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 Row,1942.
  [33]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185-203.
  [34]Murovec N,Prodan J.Absorptive capacity,its determinants,and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output: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odel[J].Technovation,2009,29:859-872.
  [35]Tsai W.Knowledeg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05):996-1004.
  [36]王 建,胡珑瑛,马 涛.吸收能力、开放度与创新平衡模式的选择——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02):304-312.   [37]许学国,龚 涛,张慧涛.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深入分析——基于上海地区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76-82.
  [38]高照军.吸收能力与制度合法性视角下企业集团隶属公司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2):92-98.
  [39]瞿孙平,石宏伟,俞 林,等.创新战略对知识搜索策略的影响——基于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J].情报杂志,2017,36(10):180-187.
  [40]窦红宾,王正斌.网络结构、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西安通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5):25-30.
  [41]邓颖翔,朱桂龙.吸收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来自珠三角企业的经验证据[J].科學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10):85-89.
  [42]李远东.吸收能力、创新绩效与信息化障碍——来自河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1):80-85.
  [43]董 勋.知识吸收能力、组织记忆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04):132-136.
  [44]马珊珊,刘 伟,张慧颖.供应链关系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需求拉动型吸收能力的视角[J].河北工业科技,2014,31(01):32-38.
  [45]丁 宇,王卫江,刘正刚,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绩效:吸收能力的重要作用——基于新疆企业样本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6,29(06):41-45.
  [46]陈志军,缪沁男.外部创新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J].经济管理,2014,36(03):135-144.
  [47]Lichtenthaler U.Absorptive capacity,environmentalturbulence,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organizationallearning proces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04):822-846.
  (责任编辑:许建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1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