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社会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也同步发展,伴随着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水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水质问题的处理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国家越来越重视污水处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实验来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以改善水质。在这些处理方法中,污水的生物降解性对污水处理的影响最为明显。我们将分析污水生物降解性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关键词:污水处理效果;污水可生化性;进水水质
0 引言
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水,水的安全也就成为了全人类关注的焦点,由于时代的发展,工业产业也飞速发展,这就直接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也大量增加,废水中含有很多带有污染性和有毒物质。因此,处理好污水是十分重要的,而想要处理好污水就要结合污水的生物降解性。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对污水可生化进行分析和探索,逐步提高污水处理水平。
1 污水可生化简述
我们所说的污水的可生化就是指污水中污染物中降解污微生物的能力。无论是工业废水还是生活废水,其中都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往往很容易就被微生物降解,但同时还有一些微生物是不易被降解的,甚至还起到了阻碍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性是决定有机物质存在的实际含量。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就导致了水质的污染程度均有不同,相应的污水处理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污水的生物降解性,我们选择最科学合理的工艺方法来治理污水。在正常情况下,B/C用于指示污水的生物降解性。用于污水的有机物质,可被微生物分解的部分通常用BOD表示,并且所有的污染物是由COD表示。B/C实际上意味着的可被微生物分解可以被统称为生化部分有机物的实际比例。通常,测量基于0.3。如果B/C大于0.3,则表明污水是可生物降解的,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2 污水可生化对于污水处理效果影响
由于污水可生化性对于污水处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污水可生化程度进行探究,采用污水可生化的专业评判标准即采用好氧呼吸参量法中的水质指标评价法,我们需要探索污水的生物降解性。污水生化的专业评价标准是在有氧呼吸参数法中使用水质指标评价方法。主要使用B/C的比例。比例为0.3,比值小于0.3,污水为生物降解难度较大,污水处理难度相应增加。该比例大于0.3,污水的生物降解性更强,污水处理更容易,效果更显着。对污水的实际处理中,选择对污水排放较为集中的地域进行操作模拟,所选取的区域具体包含了食品业、制造业、服装业以及塑胶生产等多方面。由于包含的生活区域中住宅较多,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都较多,因此作为重点实验对象。我们目前采用的污水处理方式为氧化渠处理方式,也可以称为变型后的活性污泥法。我们选取了两个污水处理厂进行对比,我们在比较中记录所有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个厂在污水处理工程中基本是一致的。解决了污水处理方式以及污水处理区的选择后,就要对操作材料进行准备,我们要对污水水样进行采集,收集过程使用污水处理厂的专业设备。收集方法必须严格遵守标准。收集方法,两个污水处理厂的收集位置也应相同。将收集的污水放入准备好的塑料桶中进行密封处理。水样的水质实时监测,监测时间为一个月。每天记录监测数据信息。在本月水质监测的基础上,我们对两个污水处理厂的水质进行了科学评估。从测试数据显示,在这个月,污水处理厂污水的B/C值均大于0.3,表明污水的生物降解性较好,但第一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甲厂”)的B/C值优于第二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乙厂”)。除此之外,还对污水中的磷含量进行专门的分析和总结。从理论上讲,TP/COD值越小,除磷效果越好,标准值为0.025。通过对数据的实时监测,我们发现两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样本的TP/COD值基本上低于0.025,但甲厂与乙厂的比例相对较低 。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以比较两个废水处理厂尾水的BOD浓度。经过科学的计算方法,乙廠尾水的BOD浓度远大于甲厂尾水的BOD浓度。因此,甲厂的BOD去除率相对高于乙厂的BOD去除率。由于在对生物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甲厂B/C值优于乙厂所以除去率较高,所以B/C值越大污水可降解性越好。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污水的处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提高对于水污染的重视,处理好污水问题是环境保护,提高水源质量的重要环节。污水的可生化性对于污水处理的效果又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于污水处理的对比来判断,对污水可生化的具体影响以及实际处理效果进行对比,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污水处理判断污水生化和实际治疗效果的具体影响。它总结了创新的污水处理模式和工艺技术,有助于污水处理厂,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提高污水可生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凤梅,吴祖龙.关于污水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效果影响的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3).
[2]刘颖,张朝辉,张焕胜.污水可生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6).
[3]陈中颖,刘爱萍,刘永.我国城镇综合污水的可生化性调查与分析[J].给水排水,2009,35(S1):248-251.
[4]程晓春.工业废水的可生化性—污水处理厂管理要素[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34(2):5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