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美术多些“民”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种类繁多的民间美术活动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材料简单、易于操作设计。将民间美术与幼儿美术的结合既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而将二者进行结合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兴趣性、创编性和审美性三原则。在内容选择上要选择符合幼儿认知水平、能给幼儿想象空间、和幼儿自主创造的民间美术活动。在贴近实际让民间美术生活化,在化繁为简中让民间美术简易化,在科技运用中让民间美术现代化,在主题活动中让民间美术游戏化,在多元评价中让民间美术动态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 幼儿美术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1-0032-0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民间美术正是集“自然”与“生活”为一体的良好载体。其形象具体、色彩明亮、材料丰富、通俗易懂的特点尤其与幼儿相对发展的创作经验及认知水平相契合。因此对3-6岁的幼儿来说,接触和学习民间美术更能促进自主发展和满足多元需求,养成较高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对民间美术形式“拿来就用”,必须在幼教融合、内容选择、教学指导上有相应的使用策略。
1.美术活动与民间美术相融合的原则
虽然民间美术活动拥有选材不同、技法各异、工序精巧的优势,但将之与美术活动相融合,还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民间美术活动种类繁多,样式新颖,诸如,画扇子、扎灯笼、制风筝、染手绢等许多活动形式幼儿在社会生活或节假日可以接触到,但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在日常进行尝试。显然,这些民间美术活动对于幼儿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同时,部分民间美术活动还具有自带的游戏性,比如,皮影、木偶、面具、彩塑等活动,这些美术活动的作品还能为幼儿延续活动乐趣。除此以外,诸如,风筝、手绢、年画、草编等许多民间美术活动的作品成果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这种可以进行生活体验的美术活动方式完全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
(2)创编性原则
许多民间美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这使得不同地域的幼儿在艺术理解方面存在困难。而且,部分民间美术活动技巧复杂、艺术特色古朴、材料准备困难,这些都限制着教师的教学应用。因此,我们必须要依据幼儿的能力基础和认知水平对民间美术形式进行适当的改编或创造,使之更加符合我们的教学需要。比如,陶绘活动显然对于幼儿来说开展困难,可是,我们结合民间陶绘的技巧方式,开展“趣味蛋壳画”活动,让幼儿在蛋壳上完成作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审美性原则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多种美学认知能力,它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间美术活动的教学应用融合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审美性原则,让幼儿在民间美术形式作品的欣赏和民间美术创作中逐步提高审美意识,塑造良好的美学观念。比如,在作品欣赏和创作方面,要将民间美术创作中对于色彩的搭配运用、对于造型的设计构思、对于结构的合理把握、对于形象的个性塑造向幼儿进行展示,推动他们观察感受其中蕴藏的“美”,尝试自己创作模仿美学构形技巧,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
2.美术活动中民间美术的内容選择
(1)选择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民间美术活动
幼儿虽然已拥有了一定的美术创作基础,可是他们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在活动选择方面,我们需要摒弃过于复杂精致、材料搜集困难操作困难的民间美术形式,尽量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比如,木雕、石雕等活动形式在创作方面具有先天难度,因此,我们只能开展相关艺术欣赏活动,或者将其改编为泥塑、萝卜雕刻等符合幼儿操作能力的活动。不仅如此,在欣赏中,幼儿很难感受到民间木雕、石雕作品中蕴含的古朴沧桑的雕刻美学艺术风格,所以我们还要尽量选用一些充满童趣的雕刻作品进行展示。
(2)选择留给幼儿想象空间的民间美术活动
多数民间美术活动都拥有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漫长的积淀已经让它们中的许多拥有了非常固定的模式和非常鲜明的风格。比如,传统面具画中脸谱画,固定的椭圆形状和明显的色彩应用风格对于幼儿的想象力是具有一定限制作用的。而且多数幼儿除了孙悟空的脸谱形象外对其它脸谱难以欣赏接受。这样的活动开展起来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那么,我们在选择时就可以考虑改编脸谱面具的造型和颜料运用,鼓励幼儿想象自己熟悉的变形金刚等艺术形象进行构思设计。
(3)选择适合幼儿自主创造的民间美术活动
美术教学活动天然具有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属性。在任何美术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都需要结合幼儿的自主创造力进行活动设计和策划。民间美术活动的教学应用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引入民间美术活动是为了带领幼儿欣赏接触新颖的美术创作方式,而不是机械地进行模仿练习。也就是说,教师要多教授民间美术活动的形式和技巧,但更要为幼儿预留充足的创作空间,支持幼儿的自主尝试、创造和改编。比如,传统扇面画的风格比较固定死板,我们在应用时可以将之进行改编,让幼儿自己运用扇面画的分隔组合形式绘制有趣的“一图两画”。在熟悉扇面画“折叠构图”形式的同时培养他们用扇面画的方式进行自主摸索和创作。
3.基于民间美术的幼儿园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1)贴近实际让民间美术生活化
民间美术活动之所以有“民间”二字,就是因为它们大多数都脱胎于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生活人文气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不仅能够以生活视野介入艺术领域的学习之中,正确理解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将园内学习与园外生活联系起来,还能在获得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各领域的综合能力。在进行幼儿园民间美术活动的开展中,我们教师要把握民间美术活动的这一特点,给予幼儿“生活式”的教学指导。在活动策划时,教师可以多结合节假日开展与之相关的民间美术活动。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幼儿的生活予以恰当的指导讲解,推动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关切入点,让他们自己回忆、思考和进行创作。比如,开展竹编活动(纸代竹),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观察家里和园内的小竹筐、竹盘、竹席等竹器,从构造上思考编制技巧,尝试进行自主构思创作。除此以外,对于幼儿们创作的作品,我们也要尽量将其应用于幼儿日常的生活活动,以此鼓励和推动他们在民间美术活动中投入更大的兴趣和精力,让他们享受到活动的成就感。比如,我们可以扎染手绢活动,让幼儿运用白布和颜料进行自主扎染,给自己和家人制作五颜六色的手绢。孩子们不仅享受到了美术的快乐,还把自己的作品应用在了生活之中,一举两得。 (2)化繁为简中让民间美术简易化
民间美术固然拥有众多教学应用优势,但它历经千年文化的沉淀,自身也兼具许多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劣势。诸如,刺绣、印染、纸扎等民间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说都相对比较复杂,构型理解、操作难度相对较高。如果我们直接对其进行应用引入,就很容易出现幼儿大面积理解不佳、操作不到位的现象,教育目标很难达成,课堂开展效果较差。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民间美术活动的引入时,必须要考虑其活动本身的适宜性,对其进行适当地改编,使之更符合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我们希望在园内美术课堂中引入刺绣类民间美术活动,就需要从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两个角度出发,摒弃民间传统刺绣艺术中的针挑、密图等技术手法,对其进行一些方面的改造。传统的刺绣需要以针为主要工具,我们可以替换为塑料针或木针。在操作方面,我们可以从低龄到高龄,以“勾边——填色——简构图”的方针开展此类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发放已经用浅色笔画图的绣布,随后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彩线沿着给出的图形轮廓描边;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在勾边的基础上,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图形内填色,填色方式既可以颜料涂色,也可以是密度较低的彩线填色;对大班幼儿,我们可以开展图形简单的自主构图,自己描绘,自己勾边,自己填色的系统活动课程。
(3)科技运用中让民间美术现代化
民间美术传承千年,其精髓中已经浸润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千年以来的积累和完善虽然让民间美术活动拥有了近乎完美的成型艺术体系,也使得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拘泥于其传统的技巧和构思之中进行沿袭运用。现代社会工艺技巧早已臻至完善。幼儿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自然早已在观念中树立了与千年前不同的创作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应用民间美术活动开展教学时也要多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备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改造,使其满足幼儿们的认知观念和生活应用拓展需求。比如,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扎染工艺改编成为“T恤染色”活动,为幼儿提供白色或其它纯色T恤制品,让其运用现代“染色剂”开展扎染活动,这样染色制成的T恤幼儿还能用于自己穿戴。其次,借助现代化的动画技术和播放设备,对传统民间工艺技巧进行解析,通过高科技手段辅助幼儿完成操作过程的理解和吸收。就拿复杂的传统竹編工艺来说,直接教育幼儿学习自然非常困难。然而一旦借助视频播放设备把竹编过程进行局部放大和解析,反复带领幼儿观看模仿,他们自然能够迅速理解,进而完成自己的创作。除此以外,诸如传统的窗花制作,我们可以提供彩色贴纸让幼儿进行自主设计和童趣绘画,随后进行粘贴。总之,高科技运用使得我们的民间美术活动便捷而现代,幼儿学习自然更加高效。
(4)主题活动中让民间美术游戏化
民间美术的艺术性和教育性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既然是用于幼儿教育教学,自然需要教师在其趣味性和教育针对性上进行适度的提高和侧重,使之更符合幼儿教育教学的需求。毫无疑问,主题活动是我们幼儿教师最常用的趣味游戏手段,将其应用于民间美术活动改造中,不仅可以把多项民间美术活动良好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和中心性,还能让民间美术活动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趣味性更高。比如,我们可以在年前举办“年味”系列民间美术活动,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年味故事传说”、“年味剪纸窗花”、“年味礼仪风俗”、“年味童趣面塑”、“年味图画对联”、“年味纸扎花灯”、“趣味包饺子”等等。这一系列与“年味”有关的活动动静结合、形式各异、趣味满满。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民间传说故事塑造情境,结合幼儿生活和即将到来的过年烘托氛围,让幼儿在享受各种动手动脑趣味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美工活动技巧,获得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同样,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也可以开展“春”系列民间美术活动,活动期间,园内可以开展“泥塑”、“风筝制作”、“树叶贴花”、“鲜花饼”等一系列“春”有关的民间美术活动,让幼儿们在“春”的主题中享受快乐和学习。
(5)多元评价中让民间美术动态化
民间美术活动从诞生的一刻起,就肩负有相应的社会用途甚至历史地位。泥塑和陶塑用于制作工艺品和各种生活用具;剪纸和年画用于增添节日和佳期的氛围;刺绣和染织是人们用来制作衣物布料的美工手段;木雕和编制给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器皿......正是民间美术活动的用途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发展,让其不断流传。我们将民间美术活动应用在幼儿教学中,就要想办法保留这种动态属性,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去达成这一目标。民间美术活动的评价主体应当由以往的教师为主进化为“幼儿为主,教师为辅,自评与互评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中。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自我创造和闪光表现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活动结束后由幼儿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交流自己的“创作心得”,随后由幼儿自己评选出优秀的创作者和作品,并由教师进行补充。对于幼儿的各种民间美术活动作品,诸如扎染类、食品类等可以即时使用的一定要鼓励幼儿直接应用,对于不能即时使用的教师可以采用“艺术作品展”、“陈列室”或者区角布置等形式进行展出,以此激发幼儿的创作自信心和成就感,延续我们的民间美术活动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民间美术活动对于我们幼儿美术教育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学会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各种教学简化、现代化改编和趣味完善,使其符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应用需求。只要我们能精心选择改编,恰当融合应用,悉心策划指导,并且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多元化评价,幼儿们就能够从中得到无尽的乐趣,获得不断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肖玲.民间美术在大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02)
[2]王文哲.将民间美术带入幼儿美术课堂的意义与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3]黄岩梅.民间美术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4]魏华.民间美术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研究[J].戏剧之家,2016(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1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