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 共同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们是一线教师,能否理解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能否为孩子的梦想助上一臂之力,能否让他们从乞丐变成富翁,又能否把孩子看做和任何人一样的个体,并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纳孩子的个别差异,那就必须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但如何做孩子们信任和依赖的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一直要努力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幼儿 耐心倾听 观察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2-0058-01
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与幼儿之间也是如此。幼儿的语言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教室文化允许的话,他们就可以使用不同的象征符号来表达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由此可知,教师对待幼儿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敞开心扉倾听幼儿最真的心声应该成为我们幼儿教师的一种生活态度。
1.耐心倾听——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
首先,教师应学会感悟儿童心理。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对于幼儿园来说,进行常规的教育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教师施行过于严格的常规教育,会使需要自由成长空间的幼儿感到压抑与烦闷。幼儿也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如同我们大人一样,当这些被压抑的“原生力量”积累过多时,他们就不能不“发泄”,但他们又不能随意地去“发泄”,于是幼儿便学会了钻“班级制度的缝隙”。这时,教师就应该俯下身来与他交流,耐心倾听他在想什么,要深观他的内心,并理解他“发泄”的原因,这样做教师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他,对后期的教育也会起到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认真有效地倾听——走进儿童心里。在幼儿园里,很多教师都会重视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但却往往忽视了对自身倾听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面对幼儿的心声,很多幼儿教师做的并不到位,比如有的教师摆出一副倾听的模样,却连一只耳朵也未打开,那这样又能如何倾听幼儿的内心,也更谈不上幼儿心声在自己的内心激起一丝涟漪。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倾听者,我们必须在认真倾听幼儿内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想法进行理解,而后加以筛选、综合、评价,由此作出的相应回应,我们称之为反馈倾听。反馈能使教师在发现幼儿问题时指导幼儿进行改正,优点得以发扬。同时,教师自己也净化了心灵,促进自身人格品质的提升,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态度。
2.善于观察——感受孩子心里要什么
在幼儿园里,教师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呈现多样化,是孩子的倾听者、是孩子的观察者,更是孩子的伙伴。
教师的眼里要容纳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成为一名“研究者”,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行为意向,从而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观察孩子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和耳朵,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和孩子零距离接触。
3.学会欣赏——知道孩子想要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你们又捣乱了”、“真烦人,怎么这么多话”、“不许搞破坏啦”等责骂声,那肯定是老师在训斥犯错误的孩子。而结果呢,老师满脸怒容,孩子则是满脸恐惧,自信也逐渐消失。针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好胜心强的特点,我们对幼儿的期望也必须具有弹性且多变性,我们也要和孩童一样,能感受惊奇和欢乐。我们必须能够接住孩子丢给我们的球并以一种让孩子想要继续与我们玩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教育幼儿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做到“小题大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幼儿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在我们看来,燕子并不是红色的,而对于幼儿来说,他希望世界万物都是红色的,因为他觉得红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一个肮脏又无聊的水坑并不会有什么,但对幼儿来说却如获至宝。看着幼儿玩耍,看着他们愉悦的小脸,那我们的内心应该也是无限满足的。我们应以欣赏、发展的目光看待幼儿,并协助他们解释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如果真正做到以欣赏、鼓励的方式去对待幼儿,那么我们的幼儿教育生涯也会开花结果。
大自然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天堂,孩子的天性属于自然,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时刻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外出幼儿园活动为塑造灵动与丰满的心灵创造了机会。我园曾举办过许多精彩的幼儿活动,如“特色主题幼儿园活动,让孩子的生活更精彩”等。我园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倾听孩子,共同成长,虽让我们会有一些不足,但我们坚信用我们的爱心与耐心我们终有一天会成功,我們的明天会做的更好!
4.结语
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花开的声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就有一百种表达的方式;有一百双手,就有一百双动作;有一百个想法,就有一百种思考的方式;他们还会有倾听、喜悦、惊奇、欢喜等等各种方式。时代在更新,那些单一的幼儿教学模式已不可以再套用,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进步、随之改变、随之更新。作为祖国的花朵,幼儿教育不容忽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人格品质。我们要放大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长处,支持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的自信,欣赏孩子的不足,不断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平等地与孩子做朋友,他们才会真正地信任你、喜欢你,让你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1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