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让小学生潜游文字瀚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涵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汉语学习方法。“涵泳”在我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中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本文从口诵心惟,揣摩语言,虚心涵泳;联系体验,品味情韵,静心涵泳;借助想象,深入意境,潜心涵泳,此三方面来阐述引导学生涵泳,从而在文字瀚海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关键词】涵泳;汉语学习方法;体验;想象
“涵泳”在我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中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也提出: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表明,诵读、涵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汉语学习方法。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意思就是说,我们读书要细细读、慢慢品,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涵泳”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涵泳”能让学生真正做到随文入情,同时能解读作品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涵泳的过程中潜游语言文字的浩瀚之海呢?以如下三点来进行阐述。
一、口诵心惟,揣摩语言,虚心涵泳
“口诵心惟”指的是在指导学生涵泳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当今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一个统领性的大题目将内容发散出去,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写批注。这本是一种让学生虚心涵泳的好机会,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将这个环节缩为短短五六分钟,就将学生的思维生拉活扯拖回来,强逼学生谈感受。试问,五六分钟的时间学生能做什么?能把文章读顺就不错了,何来时间思考?
涵泳是需要阅读主体“虚心”,需要完全沉潜于文本中,需要时间反复品咂,需要非常个性化的体验过程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做到口诵心惟,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去思考。课堂上的时间应该大方交予学生,甚至让广阔的阅读空间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细细地品味文字,并从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在口诵心惟的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语言,熟读精思,才能真正沉潜于文字之中慢慢体味、缓缓感悟。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思考,培养学生揣摩词句的习惯。
《桂花雨》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作者淳美的真情和唯美的文字,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读起此文,总能被琦君笔下那幽幽的桂花香所陶醉,浓浓的思乡情所感动。而文中用得最妙的就是一个“浸”字,这个字不仅形象地表现出了桂花的香,更能让读者从这种香中悟到作者浓浓的乡情。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浸”字进行深层次的揣摩,是一个重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从“浸”的基本意义出发,拿浸在水中与浸在香气中做对照,使学生领悟到以“浸”写香,可以极其巧妙地将香味写得看得见,摸得着。接着设计有层次的说话练习:秋天,我们的校园浸在( );春节,村子浸在( );( ),( )浸在( )。由此学习作者用词的高明,进一步体会桂花香持续的时间长,给乡亲们带来的物质乃至精神的享受。
一篇好文章,从字词到句段,从结构到表达方法都值得去慢慢揣摩。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虚心涵泳,才能对作品的深层含意、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 ,从而深入地感悟语言文字。
二、联系体验,品味情韵,静心涵泳
“涵泳”是一种感性体验文学作品的方式,是一个缓慢、持久的过程。在“涵泳”之前需要审美主体心态澄明安静,专心致志。“涵泳”之中需要主体完全沉浸在作品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品融为一体。
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人物的情感、蕴涵的情理等大多都能从学生的实际中找到相关的体验。因此,要想让学生体悟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品味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不断感悟和品味。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感人至深。但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离学生太遥远,而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优越了,所以,学生在体会起来可能会达不到教师所预想的深度。可是,不管什么年代,不管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怎样的不同,母爱的深厚、隽永是不变的。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拓展,让学生回忆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一个细节。可以谈动作、可以谈神态、可以谈语言。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到了母爱的深沉,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此时,再回到文中,结合背景,结合自己的体验,静静地、深深地沉入到文本中去感受作者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缝衣服、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揉得皱皱的毛票、不理同事的劝阻,慈爱地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的情境。这苦难中的甜蜜,怎不使人感动?怎不使人饱含热泪?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也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应该说,很多家庭都是这样一种共存模式——“慈父严母”或“慈母严父”。因此,学生在理解时只要一联系生活经验就很容易体会到文章的表达思想。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事情,这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会、想象,从而达到情感的内化。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文章的意义,解读作者的情感,是我们作为教师给学生们在阅读作品时深入文字的一艘潜艇。
三、借助想象,深入意境,潜心涵泳
在涵泳的过程中,借助想象和联想是帮助学生对语言有感知能力和深刻体会的途径之一。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得好:“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
在《月光曲》中,盲姑娘和哥哥在倾听贝多芬即兴弹奏的《月光奏鸣曲》时想象到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美景,即是盲姑娘和哥哥在涵泳中借助想象来深入意境。只不过,兄妹俩潜心涵泳的是音符所谱写的优美绝伦的旋律。同样的,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也需要借助想象来感受它深邃的魔力,潜入文字所营造的情境,感受它带给我们无穷尽的意念。
诗歌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若欲进入这种意境,就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挖掘文章的内涵。体会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甚至还能深入领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虽然只是二十个字,但这区区二十个字却给我们展现了两幅美丽的画卷,从中力透出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两句诗里描写的情景,通过描述、音乐、意象等营造想象的平台,学生充分的想象后,再将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和同学进行交流。在涵泳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虽然周围是一片漆黑,但江上的船只却仍然灯火通明。体会到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相信春雨会绵绵不断,会彻底地滋润着大地。通过想象潜入意境,体会诗人内心的喜悦情怀。
在教学散文《小桥流水人家》时,首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新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此时的想象是天马行空式的,学生们的想象风格各异,有清新淡雅的、有浓墨重彩的、还有素净脱俗的。然后接着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学习了文字之后,又进行二次想象,这次的想象是指向性的,是有文字根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作者的情感,并且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想象,于是,在学生们的脑海里展现出了一幅写意画:小溪绕着村庄流淌、青青杨柳垂于水面。色彩清新明快,情调美丽缠绵。真正做到借助着想象,在涵泳的过程中重现画面。同时,在想象与感悟的过程中,品出了这有声有色的写意画中融入多少作者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这样,每个静止的文字符号便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看着孩子们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这不正是潜心涵泳而得到的审美体验吗?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电脑游戏充斥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空隙,动漫追星无孔不入地占据学生的大脑,网络语言无师自通地不断更新。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让这些浮躁的心“沉”下来。教会学生“涵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犹如打坐一般,深深沉浸于文学作品之中心诵心惟,揣摩语言,感悟语境,做到文若己出,从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