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幻文化日渐流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象导入
   凭借炫目的特效、刺激的剧情,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一跃成为2019年春节期间的票房黑马。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以及此前科幻小说《三体》的大卖,都足以让人们感受到科幻文化在中国的日渐流行。
   如今,一部部科幻小说也被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这个时代需要培养一批“仰望星空”的人。如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入选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里,一道语文阅读理解材料节选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2018年全国卷I作文题目“时光瓶”,也直接照搬了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决赛题——给2035年的自己写信;2017年的北京卷作文题是“畅想2049年的中国”……
  媒体之声
  《光明日报》:
   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國最大的文化输出
   曾摘得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说,近些年,已经有大概30名作者的10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从最有名气的刘慈欣到初露锋芒的年轻作者,都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世界读者面前。“雨果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认为,这是自“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可以说,经过百年历程和数代人的努力,中国科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华网:
  中国科幻还需突破重重困难
   我国科幻文艺创作要真正激发大众关注的巨大能量,还需突破三重“门障”:一是创作之门。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气质,回应现实关切。二是产业之门。科幻作家韩松表示,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版权交易热烈,科幻电影制作潜力巨大。接下来多部科幻电影将陆续上映,“极有可能开启科幻全产业发展的链条”。三是情感之门。任何类型的文艺创作,终以承载审美、情感为依归,科幻文艺创作也不例外。
  未来网:
  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种子
   《流浪地球》火了,与《流浪地球》一起火起来的,还有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王元卓给自己女儿手绘的6张讲解图。在看完电影后,王元卓的女儿表示没看懂,于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王元卓为女儿手绘6张讲解图介绍《流浪地球》里的科学知识。在讲解图中,不仅有核聚变反应等专业词汇,部分还有对应的英文。王元卓说:“可能我讲完第一遍之后,她从这几页纸里面能够真正记住和理解的,不超过30%。其实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提高和知识点的储备,就是值得的。”王元卓在微博上说:“衷心希望《流浪地球》能够在更多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有朝一日可以开花结果。”王元卓希望,能够有更多有能力的人投入到科普教育中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贡献一点力量。
  师生论坛
   卢老师:近年来,科幻电影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随着《流浪地球》这一影片的大获成功,不少人认为,2019年成为了“中国科幻元年”。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科幻是什么样的?
   张扬子琪:我曾经查过相关资料,我发现,科幻和普通小说、童话的最大区别,就是科幻是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以我认为科幻世界中描绘的一些现象,在今后是可能出现的。
   刘涛:是啊,科幻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风格,而科幻文化也成为了一种由科幻作品衍变出来的新文化。这两年,我才接触到这种文化,非常有意思呢!
   卢老师:那你们又是怎么看待中国科幻的未来的呢?你们觉得,中国科幻的未来是光明的吗?
   陈思:我觉得中国科幻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这几年,我们国家的科幻作品,日趋热络,而且我们国家的科技也在不断发展,这其实是国家科技飞速发展进步的时代写照。既然我们这么热切关注与追捧,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对科幻创作“量”的饥渴与呼唤,那么之后的作品,数量肯定是越来越多的。
   刘湘琪:可是数量多,也不代表质量好呀!我觉得还是质量最重要!
   杨亚星:的确如此,只有好的科幻作品,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中国科幻走向世界,不断成长。
   卢老师:那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如果没有什么想法,可以借助网络,搜集一些资料,再来谈自己的看法。
   刘兴才:一直以来,国内科幻作家大多停留于单打独斗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科幻作家很少,但是源头创作供不应求。所以我觉得,我们要让科幻小说形成产业,让小说家们有自己的团队,这样会更合适一些。
   朱志成:是呀,科幻创作正成为消费市场新需求,这将大大提振创作者、出版商、制作人、投资方的信心,这的确是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机。
   崔才准:我认为科幻不仅仅是小说,还有许多产业,比如电影、电视、影音等。与相对单纯的小说创作相比,科幻全产业链条涉及更为庞大的工业体系,比如一些特效,我们国家和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先突破技术关。
   刘夏星: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不过我觉得,在技术上,我们要借鉴他人的做法,但是在精神内核上,还是应该有中国特色,有本土文化的色彩。
   吴青清:电影《流浪地球》在营造视觉奇观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专家认为,影片在表达人类情感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努力探索适合我们本土文化的情感路径,打造中国特色的科幻品牌。
   严思瑜:科幻要发展,不仅要靠有经验的前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科幻的种子,让其真正爱上科幻。
   卢老师: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让青少年爱上科幻呢?
   夏之星:我觉得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很重要,希望老师能够多给同学们推荐一些科幻作品。
   刘洋志:是呀,我觉得也可以通过一些比赛,提升大家创作的兴趣。
   张欣雅:如果能开设相关的科幻作品鉴赏课程,那就再好不过了。
   卢老师:大家都很有想法,如果大家一直能够保持这样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热情,并运用到科幻创作与思考中去,那么你们一定也会成为非常厉害的科幻作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储备大量的科学知识。
  教师总结
   科幻作品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除了能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够开发我们的想象力,传达向往未来的精神力量。在更大的层面上,科幻也是一种公民教育的方式,在思考人类、宇宙等终极问题的基础上,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我们获得科学的世界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