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基本流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开展各种活动的理论指导。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然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忽略学生实际、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的发展和数学课堂的顺利进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这些问题探究了相关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问题及原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130-02
  小学数学科目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般要包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具体的实施流程、课后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内容,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作,也是教师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数学教师在实际备课中常常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设计一些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设计缺乏实效性和全面性。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不够突出
  小学数学教师大都将备课与教学设计看作是同一类工作,会在备课的同时顺便把教学设计拟写好。但是由于小学的数学知识本身就很简单,教师们就会在熟悉知识后产生一种惯性思维,不由自主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课堂教学流程简单化,致使其教学设计也会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从根本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进度,很难真正让学生从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教学设计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时,都会下意识地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所设计的活动也都是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以确保数学教学工作能够按计划进行。在这样的教学设计理念影响下,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仍旧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究某个知识点,也因此几乎不能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不可避免的要被动参与学习。
  (三)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实际教学要求
  在教育改革的导向下,很多数学教师开始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并在教学设计中逐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因素,但是由于实践和理论的不平等发展,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浮夸和华丽,脱离了小学生的发展实际。有些教师会过分看重学生的兴趣,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味地堆砌学生喜欢的元素,使得数学课堂趋于娱乐化,弱化了关键的知识教学环节,拉低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和有效性
  数学学科的各种知识之间具有很密切的联系,往往是前后相关、环环相扣的,然而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却没有突出数学知识这一体系化特点,影响了学生的数学综合思维发展。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只是按部就班地将具体的教材内容设计为模式化的教学流程,既没有设计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和回忆环节,也没有在新知识的基础上为以后的教学内容设计铺垫环节,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中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越高,所拟定的教学设计质量就越高。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去学习和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新意,再加上一些教师本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就不高,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很难会有新意和灵活性,甚至会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或教学经验来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将数学教学设计当成了一种摆设,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花心思去完善教学设计的内容了。
  (二)教师没有充分领会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内涵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改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和地位。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了解过于表面,没有真正了解其内涵,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更新换代,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也侧重于教学手段和活动安排的变化,忽视了指導小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环节。
  (三)数学教师缺少培训和与他人交流、切磋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大多是凭借个人的经历和教学大纲的指导来设计课堂流程的,他们很少走出课堂,去和其他数学教师探讨教学的有效方法,只知道埋头苦干、闭门造车,导致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缺乏对比和竞争,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
  三、结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时,应当时刻保持思维的灵活,善于发现和改进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确保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谷凯云.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2):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