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两套教学大纲”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物理思想为主干,以数学为工具的科学。现如今,物理难学已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多数学生不愿动脑思考物理现象的本质。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对需要掌握的内容陌生,对知识的“消化”困难,所以需要丰富的智力背景来促进学习。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两套教学大纲”在物理教学中的融入,使物理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减少物理学习困难。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大纲 两种电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190-02
随着物理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如今的物理教学不能将知识全部推给学生,教师需要更多时间去备课,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应的,学生也需要更多時间去识记和消化所学内容。教师想有更多时间去帮助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不够用的首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有困难。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其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5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中曾有这样的论述,给出了减轻学生劳动的方法,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1]对第一套大纲,教师应通过一些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为己所用。怎样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前了解一些新知识、对知识感兴趣呢?一般方式是预习教材,但对多数学生来说枯燥刻板。这就涉及第二套大纲——课外阅读。教师为学生推荐书目,学生阅读,一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二来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了解科技前沿,开阔视野。教师为学生指定的书籍一定要有可读性、趣味性。第一套大纲是第二套大纲的基础,第二套大纲是第一套大纲的铺垫和延伸,二者相辅相成,互不可分。“两套教学大纲”对于物理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七到九年级的物理学科,对于识记与保持所学内容来说是最困难的。学生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但对于重要的公式、定理和规律又是必须掌握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识记内容之前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智力背景”也就是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上获取的知识。需要识记的内容越多,需要的“智力背景”越广阔,需要识记的内容越难,课外读物应越有趣。用课外阅读来促进必须熟记与保持内容的发展,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下结合“两种电荷”一课,探讨如何将“两套教学大纲”融入物理教学。
一、教学任务简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十五章第一节,是学生了解电学的入门课,正确认识电荷及性质为后续学习电路打下基础,所以本节教学尤为重要。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与绝缘体”。课前教师依据“第二套教学大纲”寻找有关本节内容的图书或实物置于教室。教师应注意选择的资料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阅读时和书中内容产生共鸣。阅读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将自己所了解或有疑惑的内容整理记录,以便上课所需。课上教师抓住重难点,根据课前准备,由摩擦起电现象逐步有序的对本节三部分内容进行指导,使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初步认识。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八年级一年物理知识的学习,只具有了初阶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所以课上要注意学生深入思考及理性思维的提高。课下丰富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智力背景”。
二、“两种电荷”教学过程
1.课前——“第二套教学大纲”
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说:“学生获得的知识百分之七十来自于课外阅读”。[2]“第二套教学大纲”主要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1]为学习“两种电荷”一节,课前教师在教室放置图书架,图书架上放有关图书和实物引起学生思考。下面对课外读物和其他资料做简单的介绍:
(1)物理与生活和自然的融合
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在图书架上放置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书籍,如《生活中的物理学》,第二篇谈到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的应用与防止等内容,践行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育理念。由法布尔所著《神奇的自然》一书也有关于电的内容,语言有趣易懂,实验丰富神奇,将学生真切的带入自然,感受物理之美。此外,《神奇的物理学》等相关资料中也包含有趣的故事或实验。
(2)物理与九年级学生未知世界的融合
生活在宏观世界的九年级学生对微观世界处于初识阶段。课前在图书架上放置关于微观世界的书籍,满足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如《神奇的眼睛》中一篇讲到原子世界的旅行,文中拉里奇金和哈利奇金变成原子,以原子视角看大千世界发生的一切,他们的原子旅行惊险刺激,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到微观世界的运动。
(3)物理与学生思维的锻炼
以上书籍中的静电部分,除了涉及到产生,相关图书中也提到危害和利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辩证思维。《生活大解密》一书中提到对于某种物质不是绝对的绝缘体或导体,如玻璃是绝缘体,融化的玻璃却是导体,培养学生依情境论问题的能力。除了放置图书外,图书架上放置与本节相关的物品,如静电装置、原子结构模型等,学生看到这些物品就会好奇怎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有什么联系,一来为本节学习铺路,二来锻炼学生的思维。
图书架上的图书与物品不仅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兴趣和了解,提高课上教学效率,也会激起学生对其他物理知识的求知欲,课下便于交流探讨。需要注意的是,图书寻找的贴切性对于教师的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要比学生的知识多十倍甚至二十倍。
2.课中——“两套教学大纲”的融合
“两种电荷”一课为例,以加涅九段教学法为依据,在课上将“两套教学大纲”融合,阐述课中的各个教学步骤。
(1)引起注意
经教师引导,学生用在衣物上摩擦的笔去吸引碎纸屑,观察现象。 (2)告知学生目标
列出本节要学习的重难点:正负电荷概念,两种电荷吸引或排斥情况;原子结构;物质导电性。
(3)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此阶段不完全将回忆重点放在小学的科学课知识上,而是放在最近读过的书籍上,回忆读书笔记上的内容与问题。教师针对代表性的书籍提问,学生分享各自见解。
教师应注意情绪消极的学生,课下单独询问原因,根据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4)呈现刺激材料
在明确了学习“兩种电荷”的目标后,教师分三步传授本节知识:
(5)提供学习指导
a.经学习交流,学生能否对笔杆吸引碎纸屑的现象解释说明。若不能,教师适当引导。若可以,教师根据此实验引入正负电荷。
b.关于“原子及其结构”部分,通过阅读“原子世界的旅行”,学生了解了微观世界,课中教师对书中某一有趣见闻举例,与学生探讨原子的奇遇,加深记忆。辅以模型示范,直观了解原子的结构。
c.对于“导体与绝缘体”部分,教师依据教材实验进行演示。
d.经过以上三部分的学习,教师询问学生在课前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是否已顺利解决或在课上的学习中是否产生新的问题,经引导及时解决。
(6)引出作业
对于九年级学生,实践性的作业更利于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分组制造静电装置、录制导体实验小视频或描绘“假如自己变成原子”,锻炼动手或写作能力,回忆课上内容。
(7)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并提供正确反馈。对于完成过程中积极的同学适时表扬,消极同学询问原因后提供对策使其积极参与。
(8)评价作业
对于实践性作业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其次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新实践能力。多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但不能一味鼓励,对于缺陷及时指出,使学生明确优点和不足。在评价作业时既要评价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也要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
(9)促进保持和迁移
对学过的知识多加练习。对接受力差的学生,教师进行指导,对于想要了解前沿科学的学生,课下及时更新图书架,基于本节内容介绍深层次书籍。
3.课后——“第二套教学大纲”
教师完成“两种电荷”的教学任务后,及时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在学生完成课下作业的基础上,为保证其进一步消化课前准备的书籍,查缺补漏,保持图书架上原有资料不变。除外,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有效的进行更新。对于更新的课外读物,应是本节内容的扩展延伸和前沿技术,例如在《中文信息》2018年第5期中讲到了静电的利用,如静电复印等;《物理王国趣话》——原子和它的内部结构部分,介绍了道尔顿原子模型及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妙不可言的物理》在导体和绝缘体的基础上讲到了半导体。时刻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以拓宽学生“智力背景”、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为终点,有效顺利的完成“两种电荷”一课的教与学。
三、结语
以上内容以“两种电荷”一节为例阐释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如何在课前、课中及课下将“两套教学大纲”融入物理学习中。在适当的物理学习章节运用“两套教学大纲”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丰富智力背景,减少学习困难。同时,“两套大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每日不间断地阅读,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源源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延绵不断地流淌进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钟西友.课外阅读与物理学习[J].物理教学探讨,2008-05-01
[3]曹勇.高职发展性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