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中常见的节能降耗技术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时期,化工生产的受关注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对于化工企业而言,若想使得生产效率切实提升,成本也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中,就要对技能降耗技术予以深入研究。化工工艺与相关参数的控制是直接相关的,其对生产结果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说,对化工工艺予以优化,对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就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化工工艺;节能降耗技术;常见措施
0前言
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化工工艺的发展也是较为显著的。在对化工工艺予以实际应用时,大家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能耗降低之上。从化工企业的角度来说,确保节能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化工企业的耗能情况
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能源消耗是很大的,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能量浪费的情况较为严重,能量的实际消耗也是很多的。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若想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需要对以上两大问题进行适当的处理。在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的种种问题,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费,为了改善化工企业能耗过大的不良现状,则要将节能降耗技术予以充分应用,进而提升化工工艺的实效性[1]。
2 化工工艺制作过程对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物质材料都处于不断消耗的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其对环境产生的伤害是巨大的。比方说,空气受到污染后会引发全球变暖问题。从农业的角度来说,农药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导致空气污染,对土壤产生的破坏作用更大,它甚至会影响水资源;在工业上,大量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常常对环境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此外,人们更频繁地使用空调,释放出的气体也影响臭氧。化学工业的生产将产生更多的有毒物质。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它们,将会影响生态环境,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
3 化工工艺中较为常见的能耗
化学工业是消耗大量资源的工业之一。在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工艺消耗就是最小功以及能量损耗。
从理论角度来说,最小功即是为了确保生产速度达到最佳,找寻到合适的推力和部分难以消耗的能量散耗,能量损失是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的巨大损失。最小功并不具备降耗的空间,导致能量耗损的主要因素是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的力量,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3]。
4 化工工艺中常见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探析
4.1 控制化工生产过程的进料组成
对节能降耗技术予以研究时,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将进料比例予以确定,这样可以确保生产过程得到有效的管控。从化工生产的实际状况来看,使用的原料不同,化工工艺条件必然有明显的区别。在对节能降耗技术予以应用时,必须要确保原料的配比是最为合理的,这点必须要控制到位,从而实现高效的生产工艺,有效地提高化工生产效率。
4.2 优化化工工艺节能降耗工艺参数分析方法
若想使得节能降耗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就要对化工工艺的条件予以优化,要充分的结合实际的化工反应条件,尽可能的优化化工工艺参数处理方法。
另外来说,化工反应器也要予以关注,确保反应参数条件控制到位。简单来说,就是要从化工反应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方程式的研究工作,确保催化剂的选用是最为合理的,并确保生产过程处于高效工作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确保整个化工生产过程的高效完成。
另外来说,对节能降耗技术的工艺条件予以选择时,必须要完成好工艺条件的总结工作,也就是从化学反应的温度组成、压力分布以及浓度等出发,对每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实际效率予以详细的分析,这样就能够发现最为适合的工艺条件。在完成此项工作后,还要继续对节能降耗技术予以深入研究,这样方可使得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化。
4.3 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循环利用
对化工技能降耗技术予以研究时,必须要对化工生产的过程予以研究,切实做好循环研究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系统中的料液能够实现循环利用,确保节能降耗技术所具有的作用能夠充分发挥出来,如此方可使得化工原料的实际利用率大幅提升,生产效益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切实保证。到目前为止,随着相关逐步完善研究理论,化工生产过程的循环利用已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 结语
由上可知,在进行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将节能降耗技术予以充分应用,可使得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切实达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能够有切实提升,同时还可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说,企业必须要切实做好技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妍,丁金平,杨恒.化工工艺中常见的节能降耗技术策略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8(05):136-137.
[2]陈传勋.论化工工艺中常见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J].智能城市,2018,4(01):87-88.
[3]王裔能.化工工艺中常见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探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7(06):6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