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园小意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园小意足”体现得最充分的要数私宅庭园,即私家园林。此类园林规模一般不大,是园林形式中普及最广的一种。然而经过文人匠师之手,私宅庭園却能够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意趣。
  关键词:园小意足;私宅庭园;小中见大
  从环境的物质要素构成来讲,私宅庭园由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两部分组成,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原生植物等因素;人造环境包括建筑布局、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陈从周先生说过:“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正好说明私宅庭园巧妙之处在于极小的空间内运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写意性的自然景观,并且较好地将文人的兴趣爱好融入其中。
  1移天缩地
  北周庾信《小园赋》直抒胸臆:“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对此曹林娣先生解释为:“仅足容身的安静的小园林,雅致而小巧,融合了悠远清幽的山水诗文和潇洒玄远的山水画的意境,园林从写实向写意过渡,代表高品位的园林文人化走向。”这是《庄子》少欲知足思想的延续,原文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溪,不过满腹”。唐代司空图也有“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只留鹤一枝,此外是空林”的佳句。因此便有园林取名一枝园、半枝园。另有小园取名“蜗庐”,源自《庄子》“蜗角之争”,寓意特指园小且陋。白居易《池上篇》“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可谓是小园典范,白居易所到之处,即使一二日,也要“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真正是“园亭池榭,仅可容身,便是半生受用。”“有舍仅容膝,有门不容车”也是小园的写照,故而有后来倪云林画的《容膝斋图》,也有园林取名叫做“容膝斋”。私宅庭园虽小,却也是“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亦复自喜”。文献中关于小园的记载不胜枚举,如明代徐渭流传至今的青藤书屋,坐北朝南,共两室。前室南向,窗外有小天井,天井内临窗凿鱼池一方,西边栽青藤一棵。清朝初年,大批文人全身心的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规模日益趋于小型化,园林取名也多以小为胜。如苏州残粒园,取唐代李商隐“红豆啄残鹦鹉粒”的诗意,全园仅140m2。另外还有半园等。此类小园犹如明清山水小品,虽然内容不多,却能沁人心脾,小有亭台亦耐看。
  2小中见大
  私宅庭园立意讲求以小见大,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尽的意趣,如倪瓒《溪亭山色图》跋文:“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园的“清风池馆”及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这些都表明园林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建筑个体,而是在于把自然界的无尽风月都吸纳到建筑中来。这样既能满足游览和园居功能,同时又节约土地资源、物质材料及营造成本。如《板桥题画竹石》所言:“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更有甚者,“埋盆作小池,亦有江湖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自己扫墓途中捡到一块奇石,“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廛岩凹凸,若临江石砚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由此可见,盆景、插花皆是园小意足的延伸。
  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茶庭和坪庭,体现的都是《维摩诘经》中“芥子纳须弥”的小中见大境界。枯山水将造园四大要素的屋木山水,精简得只剩下石头,如东滴壶庭园,以块石象征山,碎石则代表水。细沙虽微,含藏恒沙世界;元素虽少,蕴藉无限禅机。茶庭园小门低,茶室之内仅够两三人跪坐共饮。坪庭也称壶庭,犹如于方寸之间再造乾坤的壶中天地,是日本造园普及民间的典型。坪庭多处于民居宅院中不同建筑的衔接处,具有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虽空间狭小,却也具备置石、水钵、石灯及栽植等造园要素,配置方式力求简素精雅。且能够从环绕坪庭的各个房间欣赏到园景,可谓是于细微处含藏了自然的无尽生机。
  3结语
  私宅庭园的兴盛是由于大批文人全身心的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规模日益趋于小型化,因而追求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抽象化艺术效果。造园的人工因素大量增加,技艺更为高妙,这样一来,园林已不再是达官显贵的专利,只要怀有山水之情的人,都可以设计营造园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2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