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实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主要从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分车绿带、行道绿带、路侧绿带、植物选取4个方面,深入探索与研究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实践,旨在加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道路绿化;有效应用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社会公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如今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在城市綠化中,道路绿化景观为核心组成部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将海绵城市理论融入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西安小寨概念城市项目一期为例,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应用。
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目的
其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开展环保工作,实现城市水资源合理应用与绿化美观性。从审美艺术角度看,为了凸显城市新风貌,同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有效协调,营造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实现优化环境的实际作用。而从生态环保的角度看,就是为了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雨水的有效管控,保证城市发展同人文环境有效协调,且营造清新的自然环境。
2设计的主要方案
以西安小寨概念城市项目1期为例,本项目工程建设范围包括东至西延路——雁塔南路、南至丈八东路、西至太白南路、北至南二环,设计总面积20.15km3。依据场地排水及竖向高程,将建设范围划为A、B、C,3个片区,其中:A片区:东至西延路、南至雁南一路、西至朱雀路、北至南二环,面积6.71km2;B片区:东至朱雀路、南至电子二路、西至太白南路、北至南二环、面积4.67km2;C片区:东至雁塔南路、南至丈八东路、西至太白南路、北至电子二路一罹南一路、面积8.77km2。该项目在绿带设计和植物品种运用上,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在保证行人及车辆安全的同时,达到调节局部温湿度、消减噪音、绿化美化的效果,逐渐形成植物群落化的生态格局。西安气候干燥,春、夏季多雨,在工程施工前需充分考虑这一点,浇水措施和工程施工应同时展开,为工程后期苗木的栽植成活率提供保障。
2.1道路绿化带设计
当前,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需利用下沉式绿化、雨水湿地以及生物滞留带等方法来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物滞留带的方式,其运用不但能够使车道雨水径流量得到控制,还能存储雨水。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务必全面掌握道路信息,之后再依据道路等级展开设计,保证设计道路绿化景观满足城市发展所需。对于城市绿化建设而言,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十分重要,其是确保城市整体美观性的基础,也是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关键,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2分车绿化带设计
其具有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缓解道路积水状况的效用,还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该案例中,依据道路车流量与其地区的平均降水量,选择生物滞留带,一般以凹式为主,蓄水池的深度大约为20cm。在转弯处或是道路路口布设孔口道眼,且在路口处布设一些植被,侧分带也是如此,进而实现分流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务必要注意依据地质要求选择绿化植被,进而保证植被成活率。
2.3侧绿化带设计
布设侧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雨水续存的目标,在道路景观设计中需应用的模式为乔——灌——草,此模式的有效运用能够确保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储存。侧绿化带的布设能够有效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并且降低车辆带来的噪声污染,更好地实现道路的美观性。除此之外,在选择侧绿化带的植被时要以道路实际状况为主,基本上都以消沉、降低污染、除噪的植被为主,这是确保城市良好环境的基础,也是推动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城市整体景观设计具有积极作用。
2.4植物布设
在机动车道中央设1条宽3m的乔灌混交绿化隔离带,栽种大乔木和花灌木,既有利于形成立体绿化格局,又可防止行人通过和机动车辆违规穿行。人行道内外侧栽植彩叶植物及亚乔木混搭,在保证和提高道路运输能力的前题下,路面绿化覆盖率和植物的多样性也大大提高,形成较合理的立体绿化的生态景观格局,景观效果也得到了极大改进。十字路口规划成东、西、南、北4个扇区,按对角线设立栽种草本植物的草本区、栽种乔灌植物的乔灌区。借鉴“近自然林”理论和方法进行混交栽植,形成一个接近于地带性的自然植被群落景观。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而言,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实践十分重要,其是确保道路绿化景观效用的基础,也是营造清新自然环境的关键,只有给予海绵城市理论应用高度重视,才能确保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效用发挥出最大,进而保证道路绿化设计的美观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2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