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校园体验性植物设计的应用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体验性植物设计对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植物种植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阐述体验性植物设计的含义、发展现状及其营造要求。以期为高校校园体验性植物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体验性植物设计;高校校园;营造要求
  自20世纪末,大规模高校建设热潮的兴起,校园环境建设备受关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海绵城市等理论的普及,生态型校园建设已成为诸多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型校园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综合景观设计、植物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构建的绿色校园设计,其中植物造景对生态型校园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约翰·O·西蒙兹说道,“我们要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体验”。如何进行具有体验性的高校校园植物设计值得人们思考与探讨。
  1高校校园植物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植物多样性,不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
  现在高校环境建设存在2种隋况:一种是植物种类相对单一。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植物造景往往以线性设计贯穿整体,辅以局部的点状、面状设计。例如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南大道、北大道以及和平路等,这类线性植物空间往往以“乔——灌”、“乔——草”简单的植物群落组织。种植乔木种类主要有香樟、雪松、水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缺乏植物多样性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长此以往会导致校园生态系统脆弱化。另一种是缺乏对乡土植物的广泛使用。许多高校新校区校园建设盲目追求造景效果,引用一些昂贵稀有的植物种类,忽视乡土植物的运用。《晏子春秋·问上》曾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经过许久的自然选择,植物群落结构的关联性相对稳定。勿以效果至上的原则破坏当地植物环境的稳定性。
  1.2缺乏合理规划。
  宽阔且整齐的草坪可以被看作是大学精神的体现,这是19世纪初西方高校建设时期受早期景观设计以及公园设计思想的影响。在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浪潮中也多有运用,有些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着重效果,轻视生态,建设大面积开放性草坪。用草皮覆盖地面从而替代硬质地面虽能够调整步行者的热应力,降低反射、蒸发降温、降低表面温度,但是大面积草坪面临使用与保养的矛盾,频繁使用会造成损伤,如果限制使用,又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大面积开放性草坪在高温、多雨、多风的天气里使用频率极低,规划设计者忽视这一特点和规律,往往会达不到预期效果。
  1.3缺乏体验性、意境美。
  高校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交流的场所,植物设计作为校园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样也是营造烘托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因为植物结构的单一性、普遍性使得高校与普通市政绿化并无明显区分。不能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不能利用植物的形、色、味、质以及植物花卉的美好寓意等取法自然、模拟自然从而营造校园环境的意境美。
  1.4缺乏文脉性。
  不同高校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同时校园环境是由人工环境(建筑、人工景观、服务性构筑物等)和自然环境(水系、山坡、植物等)组成。校园中具有历史性的雕塑小品、建校初期栽植的纪念林都诉说着校园悠久的历史。千篇一律的景观植物设计会加重校园文脉的缺失。植物不仅是承担着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是大学发展的物质承载者,更是传承校园精神文化的非物质承载者。
  2体验性植物设计的研究现状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性设计最初应用在产品设计中,是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中的满意程度和使用感受的理论。后来,该理论广泛地应用在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交互设计等领域。
  体验性植物设计是一种多维度、多元化、多学科交织的设计形式。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人类的需求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于植物设计来说,首先,要保证植物种类的安全性,减少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应用和避免有毒植物的应用,少用扬絮的植物。其次,是满足感官审美需求,合理利用植物的形态、叶色、花果、气味、季相等特性创造美观的植物造景,这些仅是感受的基本形式。最终,通过植物设计与环境造景的组织编排形成的空间体验使用户感受到放松、好奇等不同的心灵剧烈活动而得到不同的场所认同感,这是体验性植物设计所需达到的高级形式。
  3体验性植物设计的营造要求
  3.1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植物的多样性栽植和大比例的乡土植物运用可以提高校园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同时可以有效调节校园区域小气候。合理搭配各区域间的“乔灌草”复层结构,在大面积草坪的建设时可以结合半开敞式构成,利用灌木和地被花卉有效分割或围合开放性空间,减少雨季时期大面积的地表径流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或者结合地形、碎石、湿生植物营造雨水花园,形成合理且可持续性高的植物景观。在教学区建筑偏多的区域可以结合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形式,能有效调节建筑室内外日照、温度、空气成分、风力等生态因子。常见垂直绿化品种有:地锦、常春藤、三角花、珊瑚藤、龙吐珠、凌霄、牵牛花、紫藤、南蛇藤等,速生且适宜粗放型管理、生长特性和观赏特性稳定、滞尘控温效果好。
  3.2联想性
  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根据各自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具有动态性,例如春季百花芳香,梢头嫩绿;夏季绿叶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白雪挂枝,自有暗香。这些特色随着季节更迭以及植物年龄增长变化形成丰富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自三千年前的《诗经》而来就有很多诗词歌赋给予植物很多美化的寓意和无尽的联想性。后来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描述植物的佳作。这些文化瑰宝为创作者布局空间和选择植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其中有描写生活情趣、表达人生哲理和歌咏人格魅力,给有限的空间和风景以无限的想象。
  3.3参与性
  在植物设计的规划时,应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组织空间类型。根据不同需求组织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全封闭空间、垂直空间,营造不同的种植景观效果。例如在宿舍楼下,采用较封闭空间设计,保障低层使用者的隐私需求。在运动区,规划一部分可供休憩和遮荫需求的场地,尽量保证视线开阔。设计的过程应充分考虑植物与活动的关系,不能过于追求植物造景的丰富多样性而错误配置种植密度,降低空间场所的使用率。
  3.4可识别性和教化性
  不同地域、氣候等特性带来的植物种类的差异和植物群落间的组织构成是形成高校校园植物设计可识别性的主要原因。某种环境被使用者感知后,会在使用者脑海中留下环境意象并形成回忆。这是通过在建成的物质空间中发生活动,在行为中让使用者获得体验,称之为教育体验,是环境教化性的一个体现。不同的植物品种、组合规划加之不同的空间环境会增加高校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良性作用以及品牌特性。例如武汉大学的樱花步道已被师生乃至社会认可,每年春季都会形成特色景点。在规划高校之初也可以根据校园文化及其特色进行设计,创造独特的植物艺术景观。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结合雨洪管理同时维护成本低又体现了传统的“耕读文化”。
  4结语
  人创造环境,赋予环境意义,而环境又鼓励、塑造人的活动和经验。在具体高校规划中,体验性植物设计的各个需求互相联系,彼此渗透,指引着高校校园植物种植的方向。对自然环境而言,良好的校园种植设计既改善了校园环境质量,又调节了与邻近区域环境的质量;对使用者而言,良好的校园环境体验可以增强人的使用和场所的交互,从而达到大学精神的返璞归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