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大部分教师不再通过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学生只传授大量数学知识,而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核心素养培育,应用问题导学法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思考问题,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初中数学 教学
数学是一门承担培养学生理解与思维能力的理科学科[1],然而因数学具有抽象与逻辑思维强等特点,学生对于数学普遍存在抗拒感,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不尽人意。若是教师借助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结合结合教材内容与问题进行思考,可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打下良好铺垫。同时,在问题教学法的引导作用下也可促进学生数学水平与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教师应灵活利用问题导学法,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开展问题导学法的环节,而且也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予以高度重视,确保问题的提出可发挥铺垫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未知[2]。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需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确保在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范围内,才能够让学生展开思维体操训练。其次,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明确教学进度,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且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后获得一定的知识。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况存在差异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层次设计出不同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例如,在《相似三角形》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当堂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并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在上课后可向学生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图片或是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有个大致了解,在学生明白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几种”,指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通过画草图的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避免学生盲目的通过死记硬背方法的叙述理解知识。同时,为了学习新知、复习旧知,教师可以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进行对比,向学生提出问题“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相似性和不等性是什么”,让学生结合两种三角形的概念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适时予以学生提示,在黑板上应用绘图工具分别绘制出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深入比较两种三角形的特点,以此深化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学习体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以往在灌输式教学过程中,因教师习惯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进行授课,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并且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某个角度上分析,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通常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况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关注,以此改变课堂沉闷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出发点,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例如,在《绝对值》一课教学过程中,因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绝对值概念相对抽象,学生的理解相对具有难度,若是教师应用灌输式教学方向学生讲解绝对值的概念,不仅学生无法明白其概念,而且极易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出相似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简化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教师以温度计测量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消除思维障碍,进而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也可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厂家提供的信息中,我们知道种子发芽率是98%,然而农民播种后发现所有种子全部发芽了,也就是说种子发芽率是100%,这种现象是不是说明厂家提供的说明是错误的呢?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借助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三、小组合作学习,启发数学思维
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关键不仅在于通过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发现题目隐藏的信息,从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需要教师应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充分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教学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首先端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今后在数学的学习中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整式的乘除》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可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整式的乘除概念,在学生大致了解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各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当堂课的教材内容。如教师在黑板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光的速度为3×105km/s,而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5×102km/s,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可能一些学生曾感到好奇,并且在生活中可能思考过,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没有解开疑惑。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各个小组针对问题通过分析与讨论后列出解题的公式。大部分小组经过深思后都列出公式:(3×105)×(5×102)=15×107,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问题难度,若是将以上的公式改为ab·bc的形式,应该怎么样改写?让各个小组再次经过分析与讨论逐步攻克难题,而教师只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即可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不仅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教师教学理念与方式改变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重视问题导学法的作用,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与启发思维等方式激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吕德权.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4(4):29-30.
[2]张春金.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36):59-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7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