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煤礦地质灾害是指煤矿生产造成的矿区灾害,进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讨论了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尽可能减少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主要特点;预防措施
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自然资源的收集人数不断增加,也包括地质层资源的开发,从而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利用,这种不受约束的开采使得生态失衡,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此,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1.1 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
客观原因。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随着工作量不断推进,采空区也在不断增加,采矿环境打破了煤矿岩层的原始状态,由于原始岩石的应力,顶部和底部岩层将发生变形和破坏,同时造成地表沉陷和边坡不稳定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在水下采煤时,不科学的开采技术会造成煤矿顶板变形,造成严重的岩石裂缝,造成水环境的破坏。水体和采煤工作的增加,矿井事故也在逐渐增加,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控制工作面的速度和煤矿开采的高度,这些措施控制着环境的变化情况,从而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开始。
主观原因。由于我们缺乏煤矿安全措施,并且对地质灾害根本不够重视,没有采取有目的性的控制制度,导致煤矿坍塌、瓦斯爆炸等事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矿山安全高效的建立,为了确保煤矿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
1.2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
地下岩层中的应力逐渐变化,导致煤矿附近的岩层逐渐被破坏,这种破坏将会随着实际的工作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例如,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表面开裂,这种地面沉降和表面开裂不仅仅发生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不同时段发生在整个采煤区。
持续时间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煤矿不同类型的灾害有不同的持续时间。例如,地面压力和屋顶倒塌等地质灾害的特征是突发性,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特征是缓慢(逐渐变化)和大的破坏,煤矿地质灾害的这一特点给相应的安全管理一定的阻碍。
衍生物。衍生物是指地质灾害引发的一系列二级地质灾害。例如,当在水下采煤时,由于采矿不合理而发生水渗入,突水事故将导致大量的水流入采煤的巷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身体上方的岩层下沉并破坏,导致水体表面下垂和开裂。
客观性和可预防性。从地下采煤和采空区将不可避免地改变煤矿附近岩层的平衡,客观地说,将形成地质灾害。然而,这种地质灾害可以控制采煤进度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从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 提高煤矿员工的意识
地方政府部门和煤矿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防范和控制煤矿地质灾害,鼓励广大煤矿员工尽快形成强烈的防灾意识,即使他们真正面临灾难,也必须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在宣传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重视引导员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煤矿企业的领导和广大煤矿员工必须全面把握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认真了解各种防灾方法和措施。对于煤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矿区,应组织专家咨询,掌握煤矿地质灾害规律,提高监测和预防煤矿地质灾害的能力。
2.2 煤矿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优化
在监测煤矿地质灾害时,应明确应用现代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应用GIS技术监测煤矿地质灾害时,应首先进行预处理;然后分析煤矿典型的地质灾害事件,了解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主要原因。例如,地板突水是一种常见的煤矿地质灾害,可以结合过去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解析。然后利用遥感监测和量化灾害指标,GIS技术和遥感技术是监测煤矿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监测数据很准确。因此,为了防止煤矿地质灾害的严重破坏,应选择合理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准确监测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
2.3 在实践中改进采煤技术
国家先后颁布实施“环境保护法”和“矿产资源法”,为规范煤矿职工行为规范提供法律依据,煤矿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规定标准组织煤炭生产活动,杜绝忽视安全,破坏环境的行为。煤矿企业应重视煤矿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合理评估煤矿的承载力,明确煤矿开采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绿色采矿,科学制定采矿目标。由于煤炭开采实践中各种条件的限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仍然无法防止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但煤矿企业应从技术改进的角度防范煤矿地质灾害,并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3 结束语
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健康,也决定了企业的有序发展。在煤矿工人安全培训的具体工作中,有必要以制度为保障,调动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并以实际执行为根本,以促进全面实施安全培训,从而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怀金,张华台.提高煤矿企业安全培训质量的途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陈魏.煤矿事故自救培训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科技信,201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