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观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课改的推行,历史的教学目标已经从单一的让学生知道历史人物和时间转变成了多方位培养。除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历史观的培养。正所谓:“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历史的学习,不单单是学习一个历史事件,而是学习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时间并做到从古推今,从而让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观 培养方法
一、当下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历史观意识淡薄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的三观意识还比较模糊。如果在该期放任其自由发展,那么很可能导致学生不能拥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同样,如果教师能在这个时期做出合理的干预,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三观引导,能够让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其长久的发展有较多的裨益,而三观恰巧和历史观相辅相成。学习历史的时候,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够知道这一阶段历史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而准确地判断出该时期历史事件的特点。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很大一部分原因和考试有关,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大多还是为了考试。有的学生甚至觉得学习历史没有任何的实际用处,根本不懂什么叫历史观,历史意识非常淡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死记硬背,学生对该事件和人物关系没有深刻的自我理解,那么学生也就形成不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世界观,历史课的真正作用也就突显不出来。最后不仅不能利用好历史课来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三观,甚至可能会导致历史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非常重要。
2.教师的历史观意识同样淡薄
而初中生正处于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年龄段,学习历史不仅能够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够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些初中历史教师本身的历史观就非常的淡薄,从没有想过利用初中历史教学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有意的引导学生有拥有一个正确的三观。这样的教师普遍认为课堂上认真讲课,课下认真备课,将课本上的知识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考前做好复习工作画好重点,让学生掌握好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这样的一堂历史教学工作就算完成了。这样一来学生也就无法通过历史的学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主动深入了解和评判的意识,也就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历史观。
二、如何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1.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历史观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当时的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历史课堂上的知识大部分还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长久集中精力,上课效率在一节课的中后阶段会变得非常低。通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扮演之前,学生必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深入的了解,要尝试理解该事件中的人物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等,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对历史学习更加深入。同时,因为扮演的缘故,学生对历史事件中人物的社会地位也能有一个较深的体会,才能试着解读这些事件背后的深意。如此一来,学生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对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诠释。
其次,初中历史课堂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观念。前边已经探讨过,历史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知識点。那么,学生独特的自我观念需要在课堂上重视起来。一方面,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发言和思考的机会,一改以往整节课都是老师画重点,学生听、课下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学生时间去发言,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并给出正确的引导,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观。另一方面,课堂上可尝试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并自主完成学习。例如让学生课下自主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小组间进行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想法和判断。班级的全面发言很难在课堂上得到实现,而小组讨论发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另外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堂上不敢踊跃发言的,小组讨论可以让这类学生也有发言的机会,也敢表达自己的态度。小组之间探讨辩论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待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总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如此,课堂效率上来了,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历史观也逐步的形成了。
2.教师要有引导学生建立历史观的意识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有历史观的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建立历史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就造成在历史的学习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初中时期的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无法准确判断出哪些是精华而哪些又是糟粕。这个时候,历史老师的在教学中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负面历史事件,教师自身不应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要把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读。切记不可引导学生形成极端思想,而是教会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从这些负面历史事件的学习中明白道理,做到知耻而后勇。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灌输给学生历史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历史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能够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有帮助。要在潜移默化中慢慢传输历史是门学科,但是不仅仅是门考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历史人物课程部分的授课,特别是一些历史名人。通过课堂上对这些名人事迹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名人诸如爱国、刻苦、钻研科学等精神,配合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让这些正确的三观植根在学生的意识里。通过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并且对学生的以后发展有辅助作用。只有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既不是愤世嫉俗的“愤青”,更不是世外桃源里无忧无虑不谙世事的天真孩童,而是一个拥有正确历史观的社会未来建设者。
其次,教师本身必须有正确的历史观。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的批评历史时间或一味宣扬,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历史本身具有辩证统一的特点,很难说哪件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绝对的错和对。一味宣扬可能导致学生以具有负面影响的历史人物当作生活的榜样,导致了不好的影响;一味的批评可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丧失兴趣,甚至厌恶历史的学习。所以,教师自身要在备课的时候多多思考,多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从课本出发寻找课本内素材的讲授知识重点,辅以校外资料来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了更加独到的见解。通过把自己摆在初中生的年龄段上,思考出这个年龄段学生能接受的授课方式,配合合理的辩证统一的历史学习方法,让学生不仅仅爱上历史的学习,还能具备拥有自我的历史观。
新课改的推广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同样是对历史老师的一次巨大挑战,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对学生历史观的树立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虽然现在的仍有诸多的问题存在于历史课堂中,但是历史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不断的课堂探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以往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要逐渐被淘汰,并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新教学方案。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的初中学生自身的历史观不正确,历史意识也同样不够强烈。很多学生学习历史还是觉得这是一门需要考试的课程,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历史知识本身是无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来纠正学生这一不正确的想法。教师可通过小组分组讨论、课上集中发言评讲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意识历史观,并有意识引导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当然,这件事的首要前提是老师自身就有强烈的引导学生形成历史观的意识,并且教师本身就拥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通过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逐步形成一个正确的历史观,能够正确的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参考文献:
[1]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报,2015.
[2]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宁夏大学报,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