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等方面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新课改的今天,也强调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史料和历史人物传记等内容来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感受人们从古至今在社会生活中留下的精彩和精神、物质财富,而这就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要求。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家国情怀思想渗透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鉴于此,理论联系实际,对此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实现策略;案例分析
  从先秦时代的宗法制起源,家国情怀影响至今,无论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家国情怀也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给出更多具有实效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需要落到实处。
  一、引入名人案例,激发家国情怀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元素,研究历史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这些历史人物更是家国情怀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评价历史人物也是高中历史常常出现的考试题。因此,为了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就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引入一些名人案例,使得家国情怀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把握。而在实际引入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适宜、恰当,并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去分析,从而对这些人物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的思想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我在實际教学的过程中,就经常引入一些名人案例,如文天祥被俘时,宁死不降,英勇就义的家国情怀;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时勇于抗击英帝国的殖民侵略,所表现出的睿智、勇敢、爱国的情怀;钱学森淡泊名利,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生的情怀。诸如此类,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名人和具体的事件中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家国情怀,这对学生理解家国情怀、拥有家国情怀有着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活用媒体资源,培养家国情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媒体技术手段也是越来越成熟。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家国情怀,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使生硬的文字形象化,使死板的图片生动化,让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实现有效的刺激,实现感觉联动,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情景和氛围中,也就能更深刻地领悟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才能激情满满,拥有家国情怀。
  例如,我在讲“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就给学生播放了抗日战争的影像资料以及相关的视频内容,让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什么是九·一八事变,什么是一·二八事变,什么是华北事变,什么是卢沟桥事变,以此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日军的残暴,感受到全民族的顽强斗志,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起学生热爱祖国、顽强抵抗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斗志,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社团活动,感受家国情怀
  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一直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学习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而社团活动就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社团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什么是家国情怀有深刻的体验,而且也能够实现终身、持续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有机会去践行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例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团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的时间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让他们通过看雕塑、器物、文物资料来感受家国情怀的内容;组织学生打扫学校的资料文化室,让学生在摆放物件、整理书籍和一些名人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家国情怀,点燃他们的爱国之情,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学习的热情。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是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对学生更好地开展德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家国情怀的培养既是课改的要求,更是学生的诉求,我们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当然需要尽职尽责,努力践行。而本文所提出的引入名人案例,激发家国情怀;活用媒体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开展社团活动,感受家国情怀三个策略是个人实践之后认为比较有效的三个策略,当然不够具体和细致,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我还会继续探索,继续努力,继续为高中历史教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吕玉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J].学周刊,2018(17):29-30.
  [2]刘筠尧.历史人物教学对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