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育渗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强美育的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渗透美育,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渗透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强美育的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下面,笔者从美育渗透的意义、表现和方式三个方面谈一些浅见。
一、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美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教育学的理念,教育主要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既独立存在又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注重智育,也要凸显德育,当然也离不开美育。在教学中,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美育是学生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二)美育渗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众多的文学作品里都饱含着丰富的喜怒哀乐情感。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搭建一条和作者情感沟通的桥梁,清除学生和作者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促进学生审美观察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三)美育渗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指感官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的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能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很多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感知的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当审美对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对审美对象形成了一个较为整体的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感知。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美的学习氛围,使其身临其境,去感受美,发现美;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构建相应的情境,实现语文从文字到实境的顺利转变,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够更为深刻,加深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四)美育渗透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所谓的鉴赏能力,即对审美对象的评价能力。一般来说,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其主要方法是比较分析。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比较,能深刻全面地感知、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诗词,虽然都是对雪景的描写,但岑参的这首诗主要是对冬季的寒冷进行渲染,抒发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毛泽东的词,主要是对雄壮的祖国山河进行了赞美,豪迈大气,气势磅礴。这两首诗词内容相似,风格却是相去甚远,其情感也有很大不同。通过对比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美育渗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学生通过审美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的提升,有了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其审美创造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归纳为以下方面:(1)饱含感情的朗读是提高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3)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其进行审美创造的过程。
二、美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一)初中语文教学美的丰富形态
1.社会美。具体分为人体美、人格美、行为美、劳动美。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孟子的骨气、文天祥的正气就是人格美的体现,《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就体现了朴素的劳动美。
2.自然美。包括自然环境美和动物植物美。如文言文《三峡》中描绘的山水就具有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散文《春》中既描绘了春花春草等植物美,又描绘了蜜蜂、蝴蝶等动物美。
(二)初中语文教学美感的不同范畴
1.优美。例如,《苏州园林》体现了建筑物的优美,《安塞腰鼓》体现了艺术形式的优美。
2.崇高。崇高是一种壮美。例如,庄子的淡泊名利和孟子的大义凛然体现了人格的崇高,边塞诗和豪放词体现了艺术的崇高。
3.悲剧。小说中人物的悲惨命运,散文中环境的凄凉哀婉,都是悲剧美的体现。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教师引领学生深层次地探讨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真正原因,使学生不但在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认识到封建教育的毒害,进而痛恨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
4.喜剧。鲁迅先生还说过:“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例如,《范进中举》和《变色龙》就表现了中外不同风格的喜剧美,让学生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三、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一)情感激趣,感受美
教师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与审美体验。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春》时,一开始就充满激情地说:“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春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限的力量。杜甫写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王安石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么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又是怎样描写春的呢?”接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将难绘之景、难摹之声、难描之形、难传之神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在优美的意境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可爱,更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品味词句,感悟美
教师的心要细,细到对教材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乃至每一幅插图、图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进行细心的体会,把其中的美挖掘出来,让学生品味和欣赏,进而让学生爱上语文。其实,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极具特色。如诗词讲究节奏与整齐、对称与均衡;散文透露出一种自由、无规则的浪漫;议论文则表现出一种严谨、慎密的雄辩之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探究语文学科中这些美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揣摩课文的优美语言,抓住文章的精髓,领略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
(三)比较形象,鉴赏美
教师通过比较形象的异同,帮助学生鉴别和欣赏不同风格的美。例如,《岳阳楼记》中,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发觉其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的真谛和本质。
总而言之,美育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要课题,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和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渗透美育,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田浸润着审美的清泉,从而让学生进入审美的世界,提高他們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波.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孝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肖子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语文学刊,2007(22):13-15.
[4]周成海.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奚春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