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龄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题项目】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面上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201420334)暨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2014YQJK033)《社会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混龄社会体验游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028-02
  在混龄社会体验游戏背景下的表演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地组成混龄合作小团队,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混龄表演游戏存在一定的游戏价值,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组织的指导策略。
  一、混龄表演游戏的特点与价值
  在混龄表演游戏过程中,混龄幼儿先要推选小导演,然后根据文艺作品里面的角色进行分工,在表演和游戏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互动沟通、互相合作才能使表演和游戏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围绕角色、规则、情节、材料、动作对白等展开,具体可以分为五类内容:1角色:围绕角色分配进行讨论;2.规则:围绕游戏的开始、出场顺序、动作和对白进行沟通;3.情节:围绕故事的进行的线索和情节进行讨论或者创编;4.材料:围绕场景的创设、道具的使用、服装的合适与否进行沟通;5.动作、对白:围绕故事中出现的动作、对话进行沟通。如“三只小猪”的表演游戏中,三只小猪还邀请了客人到他们家做客和他们一起建房子,这需要角色间的配合。在表演游戏中,由于文艺作品本身是有线索发展的,所以角色之间需要交往、交流、合作、协商等,大家开展游戏,游戏开展得是否顺利,幼儿是否投入等都与他们之间的合作密不可分。这就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混龄表演游戏的指导
  在刘焱的《儿童游戏通论》(2004)里,认为在表演游戏中,存在目的性角色行为(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扮演角色认真再现故事)、嬉戏性角色行为(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扮演角色、嬉戏打闹、玩耍),一般性表现(幼儿说话语气平淡、表情单薄)和生动性表现幼儿能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逼真形象地表现角色),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从嬉戏性角色行为到目的性角色行为的转变,表演从一般性表现升级为生动性表现,都无法自己完成,所以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
  1.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
  混龄表演游戏需要有一定的范本,教师要精心选择合适的作品才能适合混龄幼儿一起进行表演和游戏。这些作品一是要有多个角色,利于混龄幼儿不同群体进行分配和表现;二是要对话简单易记,语气语调容易理解;三是场景要容易布置,适宜幼儿团队完成建构。当然这些作品的选择需要和幼儿近期的生活相关或者是近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如我们混龄社会体验游戏开展过程中,音乐馆就专门播放许多音乐剧和童话剧让幼儿欣赏和表演体验,如《三只小猪》、《小红帽》、《三只蝴蝶》等,所以全园小朋友都对这几个作品非常熟悉,班级教师也从这些作品选择作为班级表演区的表演游戏范本。
  2.以课程形式進行游戏准备
  我们的混龄社会体验游戏一般都会以课程开展的形式进行游戏的指导。在选择和理解了表演游戏的文艺作品以后,教师会和幼儿一起商量怎么准备这个游戏,教师会与孩子们讨论需要什么样的材料,然后和幼儿一起制作游戏里面需要的道具,面具或者头饰,或者是寻找服装,搭建作品的场景,如三只小猪需要三间房子,教师便和幼儿一起通过美工活动来准备,虽然准备的房子都不是很漂亮,但由于是自己亲身动手制作的,幼儿都很喜欢。除此以外,还会利用亲子任务,如安排家长和幼儿对该作品进行扮演或者演绎,一起熟悉故事,萌发幼儿对故事和角色的兴趣。
  3.帮助幼儿形成团队合作的习惯
  混龄表演游戏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一起进行表演和游戏,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的意识。混龄幼儿都是通过兴趣、爱好而结合在一起的,在游戏的开始,在教师的帮助下推选出小导演,并挂牌。然后教师便将团队讨论角色分工等自主权下放给小导演,由他来组织幼儿一起讨论。但是教师还要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如角色分工表、幼儿的计划卡等,小导演根据角色和组员一起讨论大家的角色分配。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参与太多的干预,因为小导演带领全体成员一起进行游戏,他对作品非常熟悉,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4.指导游戏水平
  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与表演性两种特殊的性质,所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成为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游戏性先于表演性,要确保所组织的是游戏而不是表演,教师应该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教师应该给幼儿自主游戏、协商磨合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幼儿探索、讨论,尊重他们的理解与表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混龄表演游戏发展会分阶段,在第一阶段,幼儿通常都在按范本进行表演,因为对作品还不是很熟悉,幼儿的经验积累还不足以支撑他们进行创编或者改变规则,而且团队合作也不默契,此时教师的指导应该在于分享表演的生动性和合作性。在第二阶段,全班幼儿对作品都非常熟悉了,团队之间合作也有了默契,因此他们通过对对话增加或者减少,对于情节进行创造或者改编,游戏中的交往、互动都非常自然和谐,游戏水平得到提高。如,三只蝴蝶,到了第二阶段,幼儿在游戏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则,如在红花、白花、黄花的基础上,增加了绿花、蓝花、粉红花等角色,在游戏的最后三只蝴蝶和这些花一起快乐起舞,玩的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黄瑞琴.幼儿游戏课程[M].心理出版社:2002年5月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4]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5]毛颖梅.儿童游戏原理与应用[M].学苑出版社:2014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6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