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人格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格是后天形成的,且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分,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关键词:语文人格教育;教文育人;学生主体地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而是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健全人格,也就是所谓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并不仅仅着眼于道德层面,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涵盖更多的方面。师生主客体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到独立学习,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发展自主意识,发展健康情感。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格教育。而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实施“语文人格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不管是读什么书,笔者总是习惯将序言、前言、编者的话、作者简介、目录、后记等认真地看一遍,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细枝末节,笔者却认为要真正读懂一本书,这些是必不可少的。这又何尝不像教育呢?知识固然重要,但有和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事情。
程红兵先生在24年教學生涯自述里说道:“追寻终极目的,我以为,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我以为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操,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社会和人生的丰富,进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不管是教育,还是语文教学,都要有思想。思想一旦缺席,便是最可怕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许多学生被禁锢在条条框框里,变得死气沉沉,失去了本该有的青春活力,淹没了自我的个性。这是当下令人担忧的事情。在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下,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认为成绩代表着一切。为了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为了不让家人失望,不少学生废寝忘食、埋头学习,没有正常的生活节奏,有些人甚至以舞弊来获取高分。有些学生甚至已经处于麻木的状态,认为教师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书本就是权威,没有自己个人的想法,不敢有所质疑和批判。这并不是教师所希望的。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只追求升学率、高分数和所谓“有用”的东西,传统的教书育人本末倒置,变成了“教书育分”。据此,《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作出了批判:“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文教育不能浮于表面的分数,要求真、求善、求美,充分释放语文学科的内涵和魅力,实现语文人格教育追求的‘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可以说,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语文人格教育的建设者。
二、教师与语文人格教育
“校长、教师是通过培养孩子而造就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改变未来世界的人。一个改变未来的人首先要改变自我,丰富自我。”作为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示范性作用,可以说直接影响着人格教育的教育效果。程红兵先生认为,要培养出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学生,语文教师自身就应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品行,具有“识、能、德、情”的全面素质。具体来说,语文教师的健康人格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高尚的品行在常规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克服语文人格教学周期长、任务重、标准高的难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育教学中。三是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优秀的教学技能。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时时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去征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四是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就应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所以批判精神必不可缺。语文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批判、不畏惧,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于漪先生算是程红兵先生的启蒙老师了,在他们的交往中,可以看到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尊重。这也是教育的人本主义最光辉之处。于漪先生从不拒绝接受新的思想理念,以其博大的胸怀给青年教师以理解、宽容、指点和奖掖。在她身上,可以看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深层内涵,领悟到语文教师这个职业的平凡和神圣。在于漪先生的影响下,程红兵先生继续在语文人格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继续将这个教育理想宣扬开来,这不恰恰印证着语文教师的人格素质的示范性作用吗?
三、语文人格教育的实施
自古以来,人格教育都是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可以说语文人格教育就是理想的语文教育。塑造人格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当中是非常明显的,它通过学习诗书礼乐经史典籍这样所谓的语文教材,来培养它认为理想的人。所以,传统教育说到底是人文的教育,塑造人格是一贯的习惯,是一种传统。而近现代的语文教育也非常重视人格教育,著名语文教育学家黎锦熙强调语文科要训练读、写、听、说、书等语文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在增长知识与经验、发展智力、涵养感情与德行等锻炼人格方面的作用。
理解学生,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是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实施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当“人”看,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互为主体的师生观。即把学生当做完整的、有独立个性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此为出发点,在语文人格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渐变关系,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教师不断调节自身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最后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标。
除此以外,“自主与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也是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主控、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研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格。
语文教育要真正完成自己的目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培养人,塑造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即以人自身为目的,使人成其为人,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必须回到语文教学的初衷,回到原点,从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目的出发。
参考文献
[1]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刘晶鑫.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3.
[3]李艳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9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