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日语教育的角度,考察中日寒暄语的共性和差异。比较其不同点,并对产生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加以探究和考察,通过比较研究,理解其差异,可以减少因中日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摩擦、误解和歧义,可以进一步加深中国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有益于中国的日语教学和日本的汉语教学。
关键词 中日 寒暄语 比较 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中日两国同处亚洲,均为“礼仪之邦”。但由于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惯,在如何进行“寒暄”以及采用何种言语行为进行表达等方面,中日两国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寒暄”相当于日语的「あいさつ」,是人们为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如同润滑剂一样,起着维持和調节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因此,日语学习者不仅要正确使用和熟练掌握日语「あいさつ」的使用规律与特征,而且还要理解和储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为寒喧时的交际规则,恰恰就是日本人的价值观、对人关系、思维方式的最好体现。当前日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日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把日语教学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讲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和积累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使用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1中日两国寒暄语的话题比较
1.1天气是日本人的常见寒暄语话题
为何日本人与人寒暄交流时常常选用在中国人看来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天气为中心进行交流呢?
首先,天气和季节用语是日本人极为方便的寒暄表达手段。在多种寒暄语话题选项中,“天气”在日本人的寒暄话题选择中居于首位,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日本人对天气的特别关注,因为日本原本就是一个稻作民族,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稻等农作物收成的好坏、人们的衣食温饱。而且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四面环海,台风、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频频发生,所以,日本人从古至今都有着崇拜自然和敬畏自然的心理,在日本人看来,只有顺应自然,以虔诚的心态和自然和谐相处,祈求好天气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日本人与不太熟悉的对象交谈时,尽量回避个人问题等话题,究其原因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对于不太熟悉的人的情况、信息量等方面了解不足;第二:说话者不知道对方所关心或感兴趣的事情,难以深入话题;第三:在日本人看来,打听与询问别人的隐私是非常不道德和不礼貌的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排斥;第四:说话者和听话者在双方的社会属性等方面不太明确时(如地位、年龄、立场上的等差关系等),语言的实际操作处于不安定的心理状态;第五:为了顺利地构建和维持友好的人际关系,说话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实施能够缩短双方的心理和物理距离的策略手段,又因为听话者属于关系疏远的人际关系,言语行为规范的同时也要求和对方保持一定的心理和空间距离。
1.2收入、年龄等是中国人喜欢谈论的寒暄话题
中国人对话题的选择,总体上呈现出分散趋势。主要以姓名、家庭(孩子的有无)、收入的多少、人格的好坏、嗜好、兴趣、个人问题(结婚、离婚)等居多,即中国人喜欢谈论有关个人方面的话题。
首先,中国人对于现实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心和关注,而且态度明确,毫不含糊。即使对方属于不太亲密的或者是初次见面的人,都要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现状等情况。因为,这些提问既是一种亲密表现,又是一种产生亲近感的语言策略手段。说话者的主要目的,在于竭力向对方表明自己的好意和关心。换言之,如果说话者给予听话者的信息量愈多,就愈能增加彼此间的亲密度,通过这种手段既能缩短双方间的心理距离,也是促使话语者之间成为友人的第一步。可以认为这种交际方式,是和中国人的“映照文化”紧密相关的。所谓“映照文化”是指:“人们在交际时常常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总是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家庭等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措辞和举止”。所以,话语者双方尽管是初次见面,却要互相询问个人隐私方面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中国人而言,寒暄时最为重要的策略手段之一,就是如何向对方表明自己的关心。但是,对于不同语言习惯的人而言,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觉得这是多管闲事,甚至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
其次,中国人喜欢通过某种“同”的区域范围,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达到靠近和亲近的效果。例如,通过同姓、同乡、同地区、同学校、同公司、同社盟等各种形式,来寻求对方和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接触平台,达到构建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目的。其中“五百年前是一家”这种“自家人”意识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给个人的语言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2中日日常寒暄语的语言特征比较
中日两国人在话题选择时,积极、主动地向对方表明说话者的问候,显示出一定的共性。不过,具体的话题内容、语言表达形式等,却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反差与各自的特色。日本人一般要求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涉及他人隐私。相反,中国人喜欢跟对方亲密无间,并不介意提及或回答个人隐私等问题,通过信息共享向对方表达一种亲切和关心,真正体现了汉语“亲近型”的文化特征。有关这方面的话题选择,在跨文化交际过程时,是产生各种不满和文化摩擦的最大原因,使用时需要十分留意。
日语中的寒暄语相对较少,显示了高度规范性和定型性等特点。有学者指出日语的“定型性”是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紧密相关的,同时这些因素又是其特征的根源所在。再如,早晨、中午、晚上在路上遇到友人时的寒暄语,日本人主要以时间区分的寒暄语,例如:早晨见面「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下午见面「こんにちは」(你好)、晚上见面「こんばんは」(晚上好)。这些具备定型性特色的寒暄语,缺乏实质性的具体内容。尽管如此,较之于不打招呼,话语者之间哪怕是仅仅交换符号性的语言形式,也可以达到确认双方存在的目的,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日语寒暄语教学策略探析
对于上述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一味地套用母语交际行为习惯的话,中国人就会认为日本人过于客套和虚伪,缺乏诚意,难以接触。同样,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人常常不分尊卑,勉为其难,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尊重对方的选择,容易给交流带来各种误解和歧义。而这些正是中日两国人对人关系方面的不同侧重点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诚然,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行为习惯的影响。这就要求日語教师尽可能地将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培养学生使用日语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日语文化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和熟练使用日语。同时,日语教师在日语教学中,需要打破单一的语言讲授教学法,不仅要讲解词汇的字面含义,更要涉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补充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作为日语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两者的不同与特点,培养学生科学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学会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如果课堂教学中仅仅注重知识的积累而脱离了文化差异,那么学生学的语言就是死的语言,也就违背了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日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突破传统教学中仅仅强调语言内部规律的现状,而向学生传授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必要。
日语教学内容包含语言要素、语言技能、语言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等综合要素。因此作为日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模式、方法和技巧等方面深入研究,既要教会学生增加词汇量和掌握语法规律,又要培养学生在构成语言的各要素之间,选择判断符合各场面中最合适、最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通过各个场面或者话题为主线进行实用场景模拟练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日本人真实的交流方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在日语课程教学中不应该只按照教师自己的理念来设定课程和教学环节,而应该多采纳学生的意见,多关注学生到底想学习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多为学生讲解新事物、新现象和新用法;另一方面也要将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日语的积极性。作为高校教师,通过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学习能力才能为学生输入更好地文化教学知识。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入乡随俗”,遵循日语寒暄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日语教师不仅要解释词汇的语义特征,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这类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的语用失误以及抵触情绪。
4总结
总之,寒暄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同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在寒暄语的使用和选择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使用差异。因此,日语教学中需要重视语言教学的文化因素,这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语境”“大家来思考”等各种手段,从多角度、多层次帮助学生比较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增强对日语寒暄语正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三牧陽子.日本語教授法を理解する本:実践編[M].東京:バベルプレス,2010:146.
[2] 刘云.日语教学课外活动管理创新研究[J].武陵学刊,2016(11):122-124.
[3] 刘云.日语人性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2):171-173.
[4] 曹大峰,林洪.跨文化理解与日语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 西口光一.日本語教授法を理解する本:歴史と理論編[M].東京:バベルプレス,201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