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因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语言组织以及理解能力上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好语文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都会用最传统的方式讲课,不注重朗读教学。本文将通过现阶段朗读教学的现状,来对其教学的有效性做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引言:
在很多教师看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基础的识字、重点课文内容背诵以及作文这些可以用分数来衡量的内容。但是对于朗读教学,就明显不那么重视了,因为朗读教学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分数。但是,语文课程并不是一门只有写和背的课程,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应用课程,朗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目前朗读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在延续,虽然近年来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读、写、记”三大块内容,写和记成了教学重点,而读作为语文课程中最为基础的一种能力,却被忽略了。具体说来,有如下原因: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老套,过于关注学生成绩以及班级成绩,过于注重分数,忽略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1]。并且在课堂上,教师也将自己的地位不断强化,将学生的自主能力不断打压,以此来塑造自己的权威形象。
其次,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很容易让人忽略对语文课的研究。由此导致了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最后,在朗读教材的选择上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比如,将难度较高且生词较多的课文或读物作为了朗读教材。这会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断受到困扰,降低了朗读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其有效性的举措
(一)改善教学环节,将学生作为主体
在传统地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者是减少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时间,以此来加快教学进度的推进,这种做法虽然也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没有好处。一来教学进度推进太快,很多学生可能无法在一节课中消化如此多的内容,二来变相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无异于是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在了摇篮。这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对于朗读教学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在实际地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改善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氛围,促进朗读教学的顺利推进。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为《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文章讲解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含义、发展以及应用。总体来说难度较大,并且课文内容的专业性较强,如果单纯让教师进行讲解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失去耐性,因此教师可以将课文朗读穿插进每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单纯的讲课,通过朗读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提升课堂趣味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课堂上,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般都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讲解上,而学生作为一个缺乏完整三观的个体,对于这样的上课方式,一般不会有个人意见,由此造成了学生缺乏表达自己的能力,学生也因此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改变上课方式,将朗读趣味化,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是《猫》,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猫的习性以及小猫淘气的模样。文章中对小猫的描写十分传神,因此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与课文风格比较符合的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可以有动作也可以有表情,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2],让学生喜欢上朗读。
(三)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朗读教材选择
对于朗读教学,最让人困扰的除了教师的上课方式以外,还有便是朗读内容的选择,很多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朗读教学意识,但是在朗读教材的选择上,却犯了错误,比如选择了难度较高的文章或段落,导致学生无法完整顺畅地将内容读完,又或者是选择了十分容易的文章,把握不好朗读内容的難易度。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为《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文章对自然界中动物共生现象进行了讲述。文章的结构清晰,分别介绍了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之间的共生关系,内容虽然较为复杂,但是理解起来很容易,十分适合作为学生的朗读教材。只要在朗读前将课文中专业性强的词语进行解释,就可以将学生在朗读中的障碍清除,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朗读。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小学的语文课上,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记忆和写作,朗读作为一种“软实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地作出改变,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控朗读内容的难易度,再配合以一定的教学趣味性,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同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窦素平.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 学周刊,2017(8):180-181.
[2] 许景.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7(6):54-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1808.htm